从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到飞跃川滇两地的泸定悬索桥,再到海拔5000米高原上的拉萨机场,每一次超级工程,都像是一次硬核的科幻大片。
而如今,这部大片又将掀开新篇章: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这座完全建在海上的超级机场,正在成为中国基建的又一巅峰之作。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选址于中国东北沿海最活跃的经济热点之一——大连金州湾,这里紧邻黄海,是“一带一路”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枢纽。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覆盖接近21平方公里(3万多亩)的面积,几乎全部依靠填海完成。
你能想象吗?为了打造这片奠基的人工岛,大型机器需要将1.8亿立方米的泥土吹填入海。经过反复铺底、沉降、固化,“一片汪洋之地”硬生生变成了稳固的机场基础,相当于在海上画出了一块新的大陆。
光是用海量物资填出机场还不够,海上的基础必须承受强台风、洋流侵蚀和气候极端变化的挑战。为了确保未来的飞机能够安稳地起降,整个平台的铺设精确到毫米级别,抗压强度高达上万吨,相当于支撑起四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首期计划建成两条世界级跑道,北跑道长3600米、宽45米,南跑道长3400米、宽45米,足以满足全球主流宽体客机和货机的起降需求。首期工程预计2027年下半年完工,计划2028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后期还预留了两条跑道的建设计划,作为远期规划的一部分。根据规划,机场近期(2035年)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4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55万吨;远期(2050年)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150万吨。
换句话说,届时的大连机场能直接跻身全球最繁忙物流和客运枢纽之一!
有人不理解:考虑到填海的时长和成本,为啥不直接在大陆上扩建一个机场?
原因其实很简单:陆地已经“装不下了”。
如果我们把大连比作中国东北的“航空大门”,那么现有的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早已是一个快被挤爆的“袖珍门户”。
这座机场离大连市区仅10公里,总面积仅7平方公里,只有一条3300米长的跑道。
近年来,随着物流需求高涨以及东北城市群对国际开放通道的需要,这座机场的客运量已经达到1000万+规模,唯一的跑道几乎“排队排到头发白”。这种“满负荷”运行的窘境,让修建更大、更先进的新机场成为迫在眉睫的大课题。
那为什么不直接在大陆上找块空地另起炉灶?
答案是,大连的陆地资源太珍贵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港口城市,大连周围大多是城市腹地或粮食耕地。不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考虑,任何一块土地都“不够用”或“不舍得用”。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了辽阔的金州湾海域。
当陆地的限制已成天花板,海洋就成了最好的答案。虽然填海工程耗时耗力,成本更是居高不下,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完全自由的地理空间和规划布局,无需与城市化发展争地盘,还能守护大连原本的生态格局不受破坏。
提到机场,你或许只会想到“我乘飞机时需要去的地方”,但实际上,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的意义不只是航空交通这么简单,它背后,是物流网络扩展的野心,更是整个中国东北的一场经济转型梦。
如果你打开地图会发现,大连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向东可以链接日韩、东南亚,向西辐射中国腹地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换句话说,这是一片拥有全球贸易最大潜力的优质区位。新机场的诞生,将把大连和世界的实际距离进一步拉近,从时间上让大连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一颗璀璨的“星”。
比如,当东南亚峰会、东北亚经贸博览会日益活跃时,大连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它将在国际会议、贸易协定、资本流通中逐渐走到世界经济一线,并成为“全球企业亚洲布局的跳板”。
新机场在设计之初,就不止满足于“摆渡乘客”,而是对标全球顶级的货运枢纽。相对于最终的150万吨的货运规模。如果以一个东北粮食出口区或汽车制造出口区的物流需求来看,这样的规模简直是“刚刚好”。
从长江三峡大坝的开天辟地,到吉林一号卫星的万里穿云,从珠港澳大桥到大连金州湾海上机场,每一次超级工程背后都不是简单的“基建任务”,而是我们国家在资源统筹、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创新上的“大局考量”。
当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落成,它将告诉世界,“海上奇迹”不只是梦,它是中国再一次跃向未来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