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在研发新型军事装备方面可谓是举步维艰,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美国的核三位一体,这一标志着超级大国地位的核心力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最新消息,由于预算超支已经达到81%,美国军方暂时搁置了下一代陆基洲际导弹“哨兵”的研发计划。这不仅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威慑能力打上了问号,也让人们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充满了疑虑。

为何“哨兵”导弹设计如此重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首先认识到洲际弹道导弹在核武库中的核心地位。尽管现役的“民兵-3”这款导弹在冷战时期曾风光无限,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技术已经显得有些陈旧难用。虽然它仍然具备超过13000公里的射程和强大的核打击能力,但相比于当今的国际安全需求,它似乎已力不从心。

在这种背景下,“哨兵”导弹项目被提上议程。这不仅仅是一项新的导弹计划,更代表了一整套发射和飞行系统的创新。然而,最大的障碍在于其高昂的研发费用,该项目预算不断膨胀,远超预期,最终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未来是否继续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愿意为此继续“输钱”。回顾历史,类似的项目往往面临搁置或是追加预算的命运。

与此同时,美国急于通过“哨兵”项目维持对华核威慑的优势。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在核武器和战略打击领域的快速进步,美国部分决策者对新一代“哨兵”导弹寄予厚望,盼望它能带来更强的突防能力和灵活的投送方式。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项目进展缓慢,如果局势不变,可能会迟至2045年才能部署。

在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实现了在多项关键技术上的追赶和超越。东风-41导弹的成功部署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虽然起初在军工研发上美国具有优势,但中国的后发赶超战略已初见成效,美媒指出,这归功于中国高度协调的科研和产业链条。

而反观美国,去工业化带来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愈加明显,导致在重启核项目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恢复核原料生产和升级设施的巨大难题。



实际上,美国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无疑削弱了其制造业根基。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本土制造业慢慢空心化,外包趋势下,许多工厂搬迁海外,技术工人数量相应减少,工人技能断层严重。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大规模的军工项目都将面临人员短缺和管理混乱等问题,想要以此增强军事实力绝非易事。

即使有政客企图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帮助军工产业,无奈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两党内斗也让财政预算难以统一。尤其是国家债务高企,更是让政府难以抽出巨额资金投入。即便有意增加军费,加强对中国的核威慑,也难以重现此前的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的资金使用问题屡次成为焦点,特朗普就曾因担忧资金的流失而请来了马斯克进行大规模审查。据悉,马斯克的团队每天都能发现高达10亿美元的可疑支出,其中不乏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幽灵”支出,如百岁老人依然领取社会保障金等。这一系列调查揭示了国防项目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而哨兵导弹计划自然也难以幸免。

可以说,美国军事项目预算超支几乎成了一种传统,原因无他,巨额拨款太诱人。如果五角大楼不能有效遏制浪费和腐败,未来还将不断出现类似的困境。尤其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美国若想保持超级大国的核威慑力,就必须在技术研发和资金管理上进行彻底改革。否则,“哨兵”项目的搁置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美国在全球核武竞赛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