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之间,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间的屏障,这里地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一开始,党中央,毛主席就已经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
1937年年底,抗日形势更加严重,为更好地指挥军民抗战,32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随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率八路军驻太行山,此后就再也没离开过。
而左权将军参与了八路军许多重要战役的筹划与指挥,留下了许多经典战例,而1942年左权将军血染十字岭壮烈殉国,毛主席得知后立下一条规矩,沿袭至今无人敢改?
这条规矩是什么?为何毛主席特意为左权将军下这一道命令?
自从太行山根据地建立起来,日军即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
有时还专门企图捕捉八路军领导机关,因之,“扫荡”和“反扫荡”成为日军与八路军斗争的重要内容,而每当总部机关转移时,左权都会实先做出精密安排,转移中经常在前线指挥,并在不断地转移中指挥部队寻机歼敌,粉碎了日军一次次“扫荡”,取得了一个个胜利。
然而,日军也在不断吸取教训,赶紧战法,1942年5月左右,日军在此集合5万余兵力,采用“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等战法企图聚歼八路军。
而这次日军还特别挑选受过专门特务训练的士兵组成特别“挺身队”,专门负责捕杀朱德,彭德怀,左权等领导人以及破坏八路军机关,夜行昼伏,先于主力潜入抗日根据地,5月22日已经接近八路军总部,幸得被侦查人员及时发现。
军情紧急,左权和彭德怀迅速召集总部和北方局各方面负责人开会,研究对策,鉴于当时西线,北线敌情较为严重,考虑到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各机关均驻此附近,机关庞大,非武装人员多,战斗部队少。
左权和彭德怀与各方面负责人慎重研究后决定:“向东分散转移,必要时转入敌后之敌后的冀西一带,以避免被日军合围。”
在部队撤离的过程中,由于后勤部门的疏忽,致使及前任吗组滞在山西,河北交界的十字岭一带,暴露于敌人面前,25日,战斗愈演愈烈,局势异常危险,这时,左权首先想到的是彭德怀的安全,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他的安全就是总部的安全。
左权令作战科长王政柱和两个参谋一起陪同彭德怀先行突围,彭德怀刚开始不从,但左权严肃地说:“事关重大, 时间不允许争了。”说完,随即命令警卫人员硬把彭德怀扶上马,随后,左权一面沉着指挥部队凭借有利地形阻迹日军猛攻,以免催促机关人员迅速突围。
护送完彭德怀后,警卫连连长唐万成又急匆匆地返回来接应左权,拉住左权请求他尽快离开,左权毅然说道:“我有我的职责,我不能离开战斗岗位!”
并督促唐万成快去追赶彭德怀,左权知道,此时此刻十字岭上不能没有他,他的一言一行都意味着给同志们以战斗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只要有一个人没突围出去,他就坚决不离开指挥岗位。
他对率部坚守十字岭正岭的第七六九团一营教导员王亚朴说:“告诉全体指战员,坚持这个山岭很重要,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山下,丢了这个山岭不堪设想,你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出来,你们就不能撤退,只有所有人员全部转移出去,才是完全地胜利。”
在左权率领下,突围队伍终于来到日军最后一个火力封锁口,冲出去就能钻进深山,跳出敌人的合作围,可谁也不曾想到,就在此时,几颗炮弹袭来,其中一颗就在左权身边爆炸,左权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
一代抗日名将,满怀报国之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在场突围人员冒着炮火,含着眼泪掩埋左权后,继续突围,最终成功转移,而此时,左权烈士的血已经洒在了十字岭山,浸染了太行山山脉,融入了祖国大地。
毛主席得知左权牺牲后,悲痛地指示要将左权将军好生安葬,并且下令如果有重要人物牺牲时,必须以左权将军的安葬标准来。
而这一命令之后也一直沿袭,左权将军逝世后,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壮烈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改名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