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千年前的诗词,宛如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联起华夏儿女岁岁年年的春节记忆,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春节,它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符号,而是一场盛大的时光仪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憧憬。

往年春节漫漫亦灿烂。至今回味,思绪仍在缱绻,不可忘,不能忘,不会忘。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那些日子,悠悠而璀璨,每每忆起,思绪便如春日里纷飞的柳絮,缱绻缠绵,难以释怀。在除夕的夜晚,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幸福如同决堤的潮水,将每个人的心填得满满当当。

然而于我而言,2024年的春节,却在我的美好回忆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抹。这一年,是疫情阴霾散去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中国在实现全面小康征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它不仅标志着生活的回归正轨,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后迎来的崭新曙光。

依稀记得,除夕的夜晚,那时是家人团聚,共进晚餐,畅想未来,随心所欲,赏漫天旖旎烟花,乐自在飞花轻似梦,满屋子弥漫着团圆的芬芳。红对联也跟着来喝彩,时不时传来敲门声。又是哪位故人来叙旧,敞开大门,先是道一声,新年快乐!彼时大家脸上勾勒的笑容消去了一年或往年所有的不愉快。我们围坐在一起。长辈们侃侃而谈抑或是畅想所欲互道日常,不亦乐乎!而我,则与兄弟姐妹与小伙伴们嬉戏打闹,玩玩扑克牌,几个人围成一桌,桌子和茶几摆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零食年货。你一包我一口,真正是满足!时不时眼睛还注视着手机红包铃声的响起。这或许是令人最为兴奋的环节。手机时不时“炸”出一个红包,引得大家蠢蠢欲动,紧接着又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哪个红包或者信号不好,没抢到。我热衷于这种感觉,也是此时,大家会其乐融融,本质上,并非因为抢了多大的钱和收了多少红包才喜上眉梢,而是在这一刻,在新时代的今天,压岁钱以新的一种形式传承。即使远隔万里的亲朋好友,也能收到压岁钱或称心如意的祝福。真切感受到了距离不是阻碍。只要手机屏幕上弹出彼此发来的一句新年快乐或者一声问候,此时冰冷的文字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彼此的内心的温度。思念无声,却震耳欲聋!但是还好我亲爱的朋友,此时此刻我们在眺望同一轮月亮。跨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许下彼此的心愿。并承诺一定会见面!小小空间中氤氲着你我,虽不言,但是好似一切情语皆在情景中。门外烟花激情四射澎湃,喜庆音乐响彻星空,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让节日的喜悦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每每此时,节日便不仅仅是节日,更具象化在每丝空气中。

之后的那几天,走亲访友成为春节的主旋律。长辈们的寒暄,还有新结识同辈们。新面貌也能很好地融洽与交谈。你一举我一眼便很好地又结成了新伙伴。饭桌上不可或缺的年年有“鱼”和“鸡”祥如意。我感叹这些文化不仅是传统美食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更为他们给予我们的情绪价值而肯定!闲时又一众人去街上走新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三五小伙一相聚,便胜却人间无数。红红火火,朝朝暮暮,热辣滚烫,喜庆盈福!我想这便是人间烟火气最好的诠释吧!

故而春节,连大自然都春意盎然,百花齐放前来喝彩与帮衬,于我,于千千万万户家都寄予着千舟已过万重山的坦然与舒适。至此,春节的文化和到来依旧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同胞心心念念与热切殷盼的时光。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盛世,我爱春节,爱新春,更爱给予我们这个节日的伟大祖国!



作者简介



陈月琳,广东湛江人,广东科技学院学生,热爱文学写作,曾获2024全国大学生作文竞赛省级奖,参与多次征文比赛并获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