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我们的组织接到一份同志的入党申请。这原本是个好消息,但是有些同志开始产生疑虑。
这位同志的社交网络颇为复杂,他与国民党高层军官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曾是张学良将军的贵客。面对这些怀疑,周总理勇敢地站起来,反问道:"您的社会关系简单,那您是否能像这位同志一样行事呢?"
实际上,这位同志的能力非常出色,他是周总理直接联系的红色特工,其保密程度甚至超过了"特工之王"李克农,其他人无法调动他。在他离世27年后,俄罗斯还授予他卫国战争纪念勋章。
这位让周总理坚决支持入党的同志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们从他入党的故事开始讲起。
这位由周总理直接联系的同志,便是在战争期间,除了"龙潭三杰"之外,与沈安娜、熊向晖等齐名的阎宝航。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当时负责处理的是苏子元同志。尽管他的身份特殊,但最终未能成功加入。
十年前的那份申请,经过苏同志的传递,最终到达了周总理手中。他和代表团的同志了解阎同志的情况,都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然而,这份申请却被共产国际拒绝,理由是他们认为阎同志与国民党要员走得过近,可能不可靠。
直到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周总理才抓住这个机会,坚决支持阎同志的申请。也就是在这次申请中,其他同志对阎同志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
从社会关系上看,阎同志的确较为特殊,他在国共两党都颇具影响力。他得到蒋介石、宋美龄等人的赞誉,与张学良将军是至交,军统头目、黄埔系将领也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以说,那时他与国民党内部各派系都相处融洽,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值得信赖的人。
在国民党内部,他与张学良将军的关系最为亲密。阎同志自幼便认识张学良将军,他们因信仰基督教而结缘。此后,阎同志经常陪伴张将军参加各类活动,两人一见如故,甚至一同前往英语夜校学习,分享读书心得。
阎同志毕业于奉天的两级师范学堂后,与友人共同创办了一所贫儿学校,专门招收那些家庭贫困、渴望求学的孩子们。1919年,张学良将军参观该校时,看到设施简陋,立即慷慨解囊。随后,他步步高升,担任军团长时,再次为好友的学校捐赠资金,改善学生的饮食条件。
七年后,阎同志获得青年会的推荐信,希望他赴英深造,但所需费用需自行承担。尽管阎同志有固定收入,每月仅25元,仍难以负担。张将军得知此事后,主动写信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
阎宝航先生不久便游历欧洲,学识长进,同时不忘关心祖国及好友状况。
后来,阎先生迅速回国支援张将军渡过困境,足见其挚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至于蒋介石、CC系等人对于张将军以及阎先生卓越的工作才能深感信赖,很少对其身份产生疑虑。
陈诚曾表示,若阎宝航是共产党员,那么他自己也是共产党员。由此可见,他们对阎先生的信任之深。
即使在后期,蒋介石等人察觉到一些迹象,也更倾向于以威慑手段处理,而非直接逮捕。
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阎先生成为我党内部情报工作的杰出人才。
例如,入党仅两年后,周总理便安排他在重庆安顿下来。
不久,时任卫戍司令的刘峙前来拜访,实则带着两名持枪士兵。
刘峙直言不讳地询问阎先生家中孩子为何纷纷前往延安,怀疑他是共产党人。
阎先生坦然回应,家中四个孩子的确已赴延安学习,只留下两个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家中。
面对质疑,阎先生淡定自若,称孩子们长大成人,有自己的选择,作为父亲无法干涉。
刘峙无凭无据,无法给阎先生定罪。
更为棘手的是,阎先生与宋美龄交好,宋曾下令保护他,因此,刘峙此次拜访只是象征性地警告一番。
此事未向家人透露,尽管每日回家均有军统人员跟随,他依然保持正常生活,未露出任何破绽。
此外,阎先生在民众中颇具声望,特别是在奉天地区,被誉为“奉天林则徐”。
阎宝航先生在党内除了担任与周总理单独联络的“红色特工”外,在奉天亦被尊称为“奉天林则徐”。
这一切源于他与张学良将军相识之时。
1928年6月,皇姑屯发生爆炸案,日军加快侵占东北步伐。
当时,阎先生正在海外求学,却始终关注国内形势。
在东北面临困境之际,他毅然归国,协助张将军度过难关。
然而,他们终究未能挽救沦陷的东北领土,日军甚至在他们的家园种植罂粟等毒品。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南满铁路沿线种植其他致瘾物质。
清朝时期,人们早已领略到鸦片的危害,如今东北境内烟馆林立。
对此,阎先生深感愤怒,于1929年7月在辽宁成立拒毒联合会,发表慷慨激昂的声明。
次年,他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拒毒、禁烟日,组建四支宣传队伍,向大众普及吸烟危害。
仅1930年一年,他带领团队开展三次收缴、销毁毒品行动,其中第二次销毁量最大。
这次拒毒运动被誉为新时代的“虎门销烟”,阎宝航先生也因此获得“奉天林则徐”的美誉。
每次销毁活动前,他都会邀请各国驻沈阳领事参观,并请求市内警察协助维护秩序。
当时,德国、英国、奥地利和苏联的领事出席了现场,唯独日本领事未露面。
他们声称这次销烟活动排外,不利于两国关系,同时警告阎宝航等人不要干涉。
然而,尽管日军施加压力,阎宝航仍坚决执行销烟任务,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掌声。
后来,他在太平洋国际学会的第三届会议上,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出席。
该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他公开揭露了日军侵华的证据——著名的“田中奏折”,引起了轰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发布通缉令,悬赏五万大洋捉拿阎宝航。
显然,他们一直记恨此事,但没料到,无论怎样围捕,群众都会支持正义之人。
当年被通缉的爱国者并非仅有阎宝航,但他的确是日军的眼中钉。
混乱之际,他的夫人高素与他失散,带着五个孩子和一个即将出生的婴儿,处境艰难。
为了生存,他们躲入沈阳东郊的女子学校,幸亏阎宝航的朋友赵世涛及时找到并护送到皇姑屯火车站。
当时,车站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高素和孩子们难以上车。
赵世涛焦急万分,情急之下,他在月台边跪下,恳求众人:“各位同胞,这是抗日英雄阎宝航的家人,请让他们上车!”
他的呼吁使车站瞬间安静,人们纷纷让路,甚至有人帮忙将他们扶上车。
这件事充分证明,阎宝航在东北地区的活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西安事变后,作为张学良的好友,他多次为张求情,希望蒋介石释放张,但未能成功。
1936年12月28日,阎宝航见到了已被软禁的张学良。
此前,他曾批评张学良对东北地区的忽视,西安事变后,他理解了张的困境。
当晚,他还遇到了宋子文,转达了蒋介石的要求,让张尽快前往谈判。
他深知这是个圈套,于是询问张的意愿。
张学良表示愿意返回西安,为国为民,不在乎蒋介石的态度。
听到此言,阎宝航无法再提出其他建议,只能尊重张的决定。
他们没想到,此次谈判前的会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送别张学良后,阎宝航继续投身于紧张的情报工作。
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两个堪称改变历史的奇迹。
1937年秋,应周恩来、李克农等同志委托,他投身国际情报事业,此时已秘密加入我党,此事仅为南方局少数领导所知。
1938年10月,阎先生抵达重庆,凭借自身双重身份,穿梭于国民党各派之间,始终未曾暴露。次年,周总理为其在重庆村17号置办住处,名为“阎家老店”,亦为我党秘密联络站之一。
1940年9月,轴心国形成之际,日军力图劝降国民党,并压制国内抗日活动。期待早日结束战争,与德军共同进攻苏联。此外,德军亦参与其中。
1941年5月,驻德武官桂永清与德国军官交谈,感叹东北、华北问题难以解决。该军官却表示,待6月22日后,德国进攻苏联即可迎刃而解。得知此消息后,桂永清立即向蒋介石汇报,顽固派欣喜若狂。
他们期待八路军与日军交战两败俱伤,待我军北上抗日,必将遭受日、德两面夹击。他们甚至设想,若苏联被击败,日军将全力剿共。
因获悉此消息,当德军代表访华时,蒋介石等人特意举办舞会。阎先生作为政治设计委员,亦受邀出席,疑惑问道:“诸君何以欢庆至此?”有人悄声告知德军消息,他不动声色,宴会结束即刻上报周总理。当时正值1941年6月16日,距德军突袭仅剩6天。
消息传至延安,随即通报苏联。斯大林早已预料德军可能偷袭,但不知何处下手。得知确切日期后,他们得以提前备战,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敖德萨等地均严阵以待。
果然,德军于6月22日凌晨四点发起闪电战。由于早有防备,苏军损失较小。斯大林随后来电,盛赞阎宝航情报工作首功。
这是阎先生在二战中的首次重大贡献,第二次则是间接摧毁日本“关东军”防线。随着时间推移,他在国民党内部愈发如鱼得水。
1944年夏,阎先生通过国防部友人获取“关东军”在东北详细部署资料。资料详尽,包括日军基地位置、兵力构成、武器装备等信息。同时,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与盟军战况胶灼,亟需打破僵局。盟军期盼苏联出兵攻占“关东军”,因其乃日军最精锐部队,亦是其侵略计划最后底线。
获得珍贵情报后,阎先生立即呈送周总理,继而转往延安。此举犹如提前知晓答案,1944年8月8日,苏军对日宣战,迅速突破“关东军”精心构筑十余载防线。“关东军”覆灭,粉碎日军在东北苟延残喘幻想,加速日军投降进程。
尊敬的阎宝航先生,您在两次情报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才能无不令人惊叹!这些工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称其为您的"得意之作"实在是恰如其分啊!
新中国成立之后,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之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由于您独特而丰富的过去经历,有些人给您戴上了一些不实的罪名。
不幸的是,阎宝航先生竟然在狱中悲惨离世,甚至连骨灰都未能留下。1968年5月22日,您在狱中溘然长逝,享年73岁。
远在异国他乡的好友张学良将军得知这个噩耗时,内心的悲痛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后来,他慷慨解囊,设立了以您的名字命名的教育基金会。
直至1978年,您才得以洗刷冤屈,骨灰盒也被安放在了庄严肃穆的八宝山公墓。
199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俄罗斯向我们赠送了三枚卫国战争勋章,以此表达他们对您以及您的部下在二战期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深深感激之情。
世界并未遗忘您的功绩,在您离开我们27年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荣誉也回到了您的身边。阎宝航先生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