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虹口
SPRING
逛逛这些小马路
用脚步丈量历史
用镜头定格浪漫
春日的暖阳洒在申城的每一个角落
不妨跟着小虹的脚步
走进虹口这些小马路
邂逅一场别样的春日之约
一、甜爱路
“上海最浪漫的马路”
打卡路线:
爱心邮筒→爱心红绿灯→爱情墙→
甜爱婚姻登记中心
春日里,甜爱路的杉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妨与爱人牵手漫步,在爱情墙前驻足,读一首诗,让这条浪漫的小马路见证属于你们的甜蜜瞬间~
1920年筑成的甜爱路,原是一条靶场内的小路,后因“千爱里”而得名,抗战胜利后正式更名为“甜爱路”。这条全长约520米的马路,被称为“上海最浪漫的马路”。
REC
走进甜爱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整齐的杉树,它们像一对对恋人般亲密相依。情侣们轻声谈笑,时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幸福瞬间。
从路口的爱心邮筒到红色爱心信号灯,甜爱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爱的印记。道路旁的“爱情墙”上,镶嵌着28首中外著名爱情诗,从徐志摩的深情到莎士比亚的炽热,每一句诗都仿佛在诉说着爱情的永恒。
REC
2023年12月2日,甜爱路婚姻登记中心正式揭牌,为这条小马路增添了更多甜蜜气息。这个特别的婚登中心,寄托着对新人未来甜蜜、美满、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山阴路
“热闹了120年的小马路”
打卡路线:
恒丰里→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千爱里
春日里,山阴路的梧桐树抽出新芽,不妨走进鲁迅故居,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气息,或是在弄堂间穿行,触摸历史的温度~
山阴路全长651米,这条静谧的小马路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1年修筑。随着虹口公共租界的扩展,山阴路逐渐成形,成为连接繁华与宁静的独特纽带。
REC
漫步在山阴路,两侧的弄堂如同一座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汇聚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
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以及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共同构成了山阴路独特的建筑风貌。
REC
位于山阴路132弄深处的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也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居所。
在这里,鲁迅笔耕不辍,创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并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
三、昆山花园路
“全长仅100米的小马路”
打卡路线:
丁玲故居→昆山公园
春日午后,阳光洒在昆山花园路的红砖墙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不妨走进昆山公园,坐在百年皂荚树下,感受时光的静谧与美好~
在虹口区南部隐藏着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马路——昆山花园路。这条全长仅100米的小路,辟筑于1900年前后,因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
REC
沿路的住宅由美商建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假四层建筑,属于早期联列式低层公寓,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REC
沿路的1-10号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著名作家丁玲曾于1933年居住在此处7号顶层。
沿路漫步,便能直接走进虹口最早的公园——昆山公园。昆山公园虽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园中还有一棵百年古树——皂荚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四、溧阳路
“虹口文脉的缩影”
打卡路线:
溧阳路花园住宅→鲁迅存书室→郭沫若旧居
春日漫步在溧阳路,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沉淀。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春天焕发出新绿,为这条历史老街增添了一抹生机~
溧阳路辟筑于1889年,原名为狄思威路,1943年改名为溧阳路,路两旁枝叶茂密的法国梧桐为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马路撑起一片绿荫。
REC
马路两侧的48幢西式花园洋房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联排式别墅沿街而立,红瓦屋顶、青砖墙面嵌红砖带饰,是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REC
鲁迅曾在这条路上居住,还有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名人也在此留下过足迹。
鲁迅存书屋旧址
溧阳路1359号二楼为鲁迅存书室,鲁迅以友人的名义租下此屋用来存放书籍,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遗著及纪念物等。
郭沫若旧居
溧阳路1269号原为郭沫若旧居,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于此,在此期间,许多进步人士常在此聚会。
五、武进路
“从靶子路到武进路”
打卡路线:
英华书馆→虹口救火会→扆虹园→海派文化中心
春日里,武进路的法式梧桐舒展新叶,不妨踏入海派文化中心,领略多元文化的交融魅力,或是在扆虹园前驻足,聆听岁月的回声~
武进路原名“靶子路”,因租界时期的靶场得名,1943年更名为武进路。这条马路不足千米,却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如今的诸多变迁。
REC
漫步在武进路,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卷。道路两旁的法式梧桐郁郁葱葱,春日里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REC
从九龙路进入武进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虹口区最老的建筑之一——英华书馆。它建于1892年,是美国传教士为培养翻译人才创办的“英语培训班”,清水砖墙与拱券门窗至今保留完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REC
在吴淞路与武进路的东北转角处,虹口救火会旧址巍然矗立。这座建筑初建于1867年,1915年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36米高的瞭望塔曾是上海消防的“眼睛”。主立面弧形向内凹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消防岁月的故事。
REC
位于武进路439号的扆虹园建于20世纪初,俗称“赵家花园”,以其精致的园林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沪上,孙中山曾多次在此出席欢迎会。
REC
移步武进路393弄14号和武进路409号,海派文化中心静静伫立在这里。2015年,它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红砖墙与拱券门窗间,流淌着百年岁月的故事。
六、多伦路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打卡路线:
公啡咖啡馆遗址→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鸿德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春日时分,多伦路街边繁花绽放。 不妨步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探寻文学革命的激昂岁月, 或是在夕拾钟楼前停留,让那悠悠钟声,诉说岁月沉淀的文化传奇~
多伦路全长550米,原名窦乐安路,1943年更名至今。这条L形小马路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闻名,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现存20余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文化街区之一。
公啡咖啡馆遗址、孔祥熙公馆、汤恩伯公馆、白崇禧公馆等历史风貌建筑,是旧上海人文脉络的缩影;瞿秋白、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等人的足迹,遍布于景云里、中华艺大及上海艺术剧社,各类名家、名人及名居的汇聚,积淀形成了多伦路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多伦路享有“海派露天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这个春天
不妨放慢脚步
逛逛虹口这些小马路
感受春日的静谧与美好~
编辑:刘珂乐(实习)
图片:上海虹口、乐游上海、文化虹口、外滩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