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前夕,毛主席曾有意让林彪出马指挥,但林彪“托病不出”。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争议也很大。
事实究竟如何?最近看书,看到一条珍贵的史料,如果属实,那么关于此事的争论就可以尘埃落定了。
提供这条史料的人,名叫彭富九。彭富九是开国少将、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平津战役结束后,原本在华北军区工作的彭富九奉命随四野南下,后在中南军区二局担任局长。
2009年4月,彭富九将军在历史杂志《百年潮》上发表了《我所经历的军旅篮球运动》一文,其中写道:“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和钱江同志带四野二局部分同志回京……”
这里的“四野二局”,也叫中南军区二局,全名叫“技术侦查局”,是一个为司令部指挥战役提供战争情报分析的部门。而“钱江同志”,是原东北军区二局局长,时任中南军区二局政委,也是开国少将。
在抗美援朝爆发前夕,中南军区二局局长和政委同时出马,带领一部分同志到北京,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2012年,一位历史学者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感到这句话的很有价值,值得深挖,立刻就找到了彭富九的家人,进行了追踪采访。当时,彭富九将军本人已因病于一年前去世,所以只能采访其家人。钱江将军去世更早。
据彭富九家人回忆,把二局从武汉紧急召到北京的,正是时任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
彭富九生前曾对他们说起过这段往事,当时林彪向他和钱江交代:朝鲜战争很紧张,“中央正在研究出兵援朝问题,可能要我去朝鲜”。他的命令是,让他们以二局为基础,组建一支素质过关的技术侦查队伍,准备随他赴朝作战。
林还嘱咐彭富九和钱江:“这件事,中央还在讨论中。要最好准备,但暂时不要对别人讲。”
如果彭富九及其家人的这段回忆准确的话,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当时林彪已经做好了带兵出征的准备和安排,“托病不出”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有大量的史料证明,林彪并不赞成新中国参加朝鲜战争,这些史料都是准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关系:“不赞成出兵”绝不等于“支持出兵”。
据师哲回忆,毛主席曾说,当时中央讨论出兵问题,“只有一个半人主张出兵”。这一个半人,就是他和周总理。可见当时不出兵是大家的普遍认识。据彭德怀元帅回忆,中央第一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也并不主张出兵。
事实上,出兵与否,是毛主席一生最艰难的两个决策之一。据胡乔木回忆:“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不主张出兵,在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百废待兴。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说过当时的情景:“当时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
正因如此,在结束了10月2日的扩大会议后,中央给斯大林的通报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认为“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
在会议讨论的过程中中,林彪和其他同志一样,表明了自己认为不应该出兵的看法,这符合组织程序和组织纪律,并没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地方。
如果彭富九及其家人的回忆属实,我们还能够看出,在不主张出兵的情况下,林彪还是愿意服从国家和中央的需求,做好出兵的准备,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