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些"等有钱了再说"的计划,适度提前到"现在正好"的年纪吧!

我并不是要鼓励超前消费,而是在能力范围内,要给青春应有的礼遇。存钱固然重要,但有些快乐真的等不起。

毕竟20岁穿JK制服是元气少女,40岁穿可能就被当成了行为艺术。

年轻时挤绿皮火车去西藏,在青旅天台喝5块钱的啤酒看星空,给生命留点美好的回忆吧。







趁着味蕾还能尝出碳酸饮料的刺激,趁着膝盖还能承受过山车的俯冲,不妨去打卡收藏夹里种草很久的餐厅,或者报名那个远在长滩岛的潜水课...只要你想,别等太久。

我们总说等以后,等退休后,等孩子长大后......以为还有挥霍不尽的时间。





想起那天和父亲聊起他的一个同事,家中可谓家财万贯,几辈子不工作都吃喝不愁,可是前两年夫妻双双都因为癌症去世了,真的好可惜。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一个落灰的PS5游戏机,这位公司高管苦笑道:"要是大学时能买得起就好了,现在没时间玩却没心情玩。"

是的,孩提时想买的却一直没有买的那个洋娃娃,到了长大后却再也不想要了。

一、电子产品的保质期最短

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人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25岁后开始断崖式下跌。年轻时的科技产品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而人到中年时的顶配设备往往沦为装饰品。

以前我混一个当地的摄影家群,里面大多都是中年男子,玩摄影的装备都是顶级的。过个一两年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已经不玩了,买的哈苏相机或者单反相机,还有大三元镜头和600长焦等等,都在防潮箱里躺着。

而后发现,人们都在玩拍视频了,就更不想从防潮箱里拿出来了。

出门旅行,手里只拿着一个手机的比比皆是。



二、旅行的魔法有时效性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今年似乎对旅行祛魅了,哪都不想去了。觉得去哪都差不多,还起早摸黑的,累的慌,还不如待在家里舒服。”

“一来是年纪越来越大,看过的体验过的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太多能震撼人心的风景了。

二来是出国旅行,时差倒不过来,吃的也吃不惯,都不如家里的粗茶淡饭。”

我一直说,年轻时和同学们相约去北京爬长城,和退休后跟着老年旅行团去爬长城,那是两回事。





真的,二十岁在丽江酒吧听民谣会流泪,而四十岁在演唱会VIP区更多是在计算几点散场不堵车。

那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道理都懂,但大多数人被工作家庭缠身,想去的地方很多年了却依旧没有到达。

记得某一次在去西藏的那一列火车上,我把下铺的位置让给了一个白发老奶奶,闲聊时得知老奶奶已经78岁了,她的孙女陪她去圆西藏之梦。

我惊讶:78岁了还去西藏?

老奶奶说:等啊等啊,等了几十年,终于在78岁这一年才下定决定,不然可能等离开人世都没有去过西藏。





三、兴趣爱好的保鲜期最残酷

因为生活在南方,我每一年只去北方滑雪1-2次,技术一直没有长进。

那天在新疆南山滑雪,请了个滑雪教练,一上来我们直接去了中级道。他说你这技术,大概只需要一周,每天都滑两小时,去高级道妥妥的。

我笑着说,很可惜我只有这半天在滑雪场。



以前我有很多的爱好,烘培,户外徒步,羽毛球,游泳......任何一个兴趣爱好都会买一堆的装备,抠抠嗖嗖花了很多钱,但后来你会发现,很多的装备都已经积灰很久了。

那天从储藏室翻出一个格里高利的双肩背包,里面的防水涂层都快脱落了。而保暖睡袋帐篷之类,放在储藏室的那个位置已经好几年了。

想起抖音上那些街舞教室里的阿姨们,她们每个动作都在和僵硬的身体对抗。

而学舞蹈的年轻女子,随便扭扭都带着灵动的生命力。



真的,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去吃喝玩乐吧,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等。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与终点,多去享受美好生活,“吃喝玩乐”也并不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

刘震云说:其实很多事情它不需要有意义,吃喝玩乐并不等于虚度光阴,吃苦耐劳不等于意义非凡。

我很认同,你呢?

Ps:插图来自我自己

嗨,我是热爱旅行和摄影的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 ,全职旅行第10年,一直在路上,分享旅行点点滴滴。

你的关注和每一个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