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朱泊宇

纵览新闻记者 朱泊宇 实习生 赵子萱

一条鱼的故事,到哪里算是结束?作为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鱼拓非遗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赵建明已经与这门古老技艺相伴二十余载。从最初的好奇到如今的执着,他用双手将一条条鱼儿“定格”在纸上,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

赵建明与鱼拓的结缘要追溯到2003年。那时候,赵建明还在做餐饮生意,闲暇时喜欢去河边钓鱼,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有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了鱼拓作品,让他眼前一亮:“鱼还可以这样成画?”

带着好奇心,他开始尝试制作鱼拓。起初他以为很容易,就是用纸把鱼的形状拓印下来。但随着深入探索,他发现鱼拓远非想象中那般容易。从选鱼、清洗、调色到拓印,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鱼拓不仅仅是把鱼的形状印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还原它的神态和生命力。”赵建明说。从这之后,他潜心研究鱼拓,2017年还专程前往山东青岛,向鱼拓大师林新红求教。五天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之前一直处理不好的鱼尾也被他完美复刻。


赵建明鱼拓作品 赵建明供图

鱼拓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起源于宋朝,最初被文人雅士用以记录垂钓成果。赵建明认为,鱼拓是“古代碑拓艺术和民间美术的结合”。在鱼拓的过程中,拓鱼者不仅要使用到碑拓中上墨、取拓等技法,而且还要有美术功底,能够善用色彩,同时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鱼目等细节之处。

制作一幅鱼拓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进行选鱼、清洗、制模、调色、晕色、闷纸、上纸、拓印、揭纸、补鳍、画眼、题跋、铃印和装裱整整十五个步骤,在每个步骤里还有很多小步骤。一套流程下来,短则需要两三天,长则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尽管后续步骤很多,但最开始的20分钟格外重要,一定要在这个时间之内将鱼拓印完成,不然纸张和鱼体会紧密粘连,很可能无法完整揭下导致拓印失败。

谈及做鱼拓这么多年的体会,赵建明坦言,鱼拓好似人生,“无论多么努力,不到最后揭纸的一刻,永远不知道是否能成功”。这种不确定性让他充满了征服欲和成就感,也让他拥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


赵建明和鱼拓作品 赵建明供图

截至目前,赵健明已经创作了300多幅鱼拓作品,涵盖148个品种。一幅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鱼拓作品,仿佛将水中的精灵定格在了纸上。在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私人定制而成的,面向的对象包括海洋大学的教授、养鱼爱好者和垂钓爱好者等。

“鱼拓的优势在于它能1:1还原鱼的细节,包括鳞片的纹理和鱼鳍的形态,这是摄影无法做到的。”赵建明解释。此外,鱼拓还能保留鱼的DNA信息,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多年来,赵建明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编撰一部关于中国土著鱼类的拓本,“这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记录,也是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这项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尽管困难重重,赵建明依然充满信心。“我感觉我这一辈子就要做这一件事。”他说。

在赵建明的手中,鱼拓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工作室里,一幅幅鱼拓绚烂逼真,诉说着关于生命和热爱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