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中,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高龄海啸”?日本,可以说是全球老龄化的“试验场”。作者结合多年在日本经营养老院的实际经验,深度剖析了日本养老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揭示了老龄社会中的真实困境与应对策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这场关于养老的探索不只是日本的故事,也是中国即将面临的现实挑战。

社会的责任:如何构建真正关怀老年人的养老体系?

行业的参考:如何保持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家庭的关切:如何平衡工作与照护责任?


《高龄海啸: 日本养老观察》,[日]川口彰俊 凌云 著,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前言(节选)

高龄海啸来袭

我住在日本富山县的一个小城市,高龄化程度很严重。按照所在地市政府的资料,2022年,高龄化率已达31.3%,进入了超超高龄社会。

这里的公共交通不发达,出行基本靠开车。虽然社区里的超市提供接送老顾客的巴士服务,市政府也运营着几辆“社区巴士”,可是路线有限、班次少,不能覆盖全市。这些举措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解决交通问题,所以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也不得不开车出行。他们技术差、反应迟钝,在路中间缓慢移动或越过中线的现象很常见。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前车在十字路口中间突然停下来、没确认后面的安全就开始倒车,快要撞到我的车了,我急忙按了喇叭(在日本,只有遇到危险时才允许按喇叭)才停住了。我看向司机,不出意外,果然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没有表示歉意,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开走了。我也感到很无奈。

我也偶尔在便利店的停车场看到一辆车占两个车位的情况,那样的车上往往贴着高龄司机的标识,车身老旧,布满伤痕和凹陷,可以想象这位老人车主发生过多少次碰撞。我在心酸的同时也很担心,在高龄司机多的地方,大家的安全都很难得到保证。事实上,在新闻里,高龄司机撞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每当这时候,一个国家因生产劳动人口负增长导致走向没落的不安便在我的脑海里翻滚浮现。

实际上,日本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意识到了少子化问题的到来,但政府没有对策,一直拖延,终于导致社会各方面陷入螺旋下降、难以挽救的状态。


“银发经济”方兴未艾

日本总务省公布,2022年高龄者家庭的平均储蓄额是2414万日元,中位线是 1677万日元,超过2500万日元的占34.2%,低于300万日元的占14.4%。因此,各行业瞄准高龄者的金融资产,“银发经济”兴起:旅游业、餐饮业提供银发优惠套餐,到处都有“终身学习文化中心(老年大学)”,这些都是针对健康老人的。

也有保险、股份、不动产等金融理财方面的服务。内阁府公布,2022年,65—69岁人群的就业率是52.0%,70—74岁为33.9%,75岁及以上为11.0%,高龄者就业比率出现上升趋势。在小红书上就经常看到去日本旅游的人,对70多岁的老人还在开出租车表示惊叹。国土交通省规定出租车司机的年龄上限是75岁,但2023年,国土交通省决定把人口稀少地区的司机年龄上限提高到80岁。

犯罪分子也瞄准高龄者的金融资产,使用各种诈骗手段骗取高龄者的金钱。也有违背道德在合法和犯罪的分界线上高价卖东西的灰色商家。还有文化方面的、运动方面的爱好者俱乐部,都是爱好者自己组织的。

可是,最大的养老产业还是医疗和养老护理(在日本称为“介护”)。因为健康高龄者的旅游依然属于旅游业的范畴,理财属于金融业,终身学习属于教育业,医疗就是医疗,一般不被视为养老业。因此对很多日本人来说,养老相当于介护。

1990年代,日本的介护行业迎来黄金期,开始大规模地规划、修建养老院。2000年,国家开始施行介护保险制度。之后,介护保险和围绕介护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即各种各样的养老院、护工的培训和资格体系、健康食品和适老化食品及配送服务、尿布等日用品、适老化产品和福祉用具、智能产品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医养结合、康养结合,以及老幼结合、老残结合等共生社会的模式。

中日共同面对高龄化挑战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3亿人。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标志着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意识到,中国也像日本一样,面临着高龄化的挑战。

一般认为,日本的介护行业是非常先进的,很多中国朋友关注日本介护行业,网站上能看到的相关文章几乎都是正面的。实际上,日本从2000年开始推行介护保险制度,24年后的今天,整个日本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介护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