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视障学生终于通过盲文谱完整地吹奏出国歌时,他激动地说 :“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国歌!”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他的坚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那不仅是对音乐的执着,更是对国歌的深深热爱。这种热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衷 :帮助每一位视障学生,让他们通过音乐触摸梦想,通过国歌触摸祖国的温度。


作者在盲文版国歌研制专家论证会上发言

国歌,是国家的声音、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凝聚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然而,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国歌的学习与感知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工具,视障群体在学习国歌旋律与歌词上面临诸多困难。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参与感,也使国歌对于全体国民的感召力未能完全实现。

2024年12月2日,我收到中国残联工作人员发来的信息:“于海老师,给您报告个好消息,在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国歌国家通用盲文版已经成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短短几句话却让我非常激动。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跨越——通过标准化盲文让视障人士触摸到国歌的旋律和精神,这一成就,意义非凡。

作为一名与国歌结下深厚情缘的音乐工作者,我对国歌的情感可以说超越了职业的界限。它不仅是一首曲子,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在与视障群体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他们在学习国歌时所面临的挑战:歌词的盲文标注缺乏统一标准,旋律的表达不够直观,一些音符的省写规则甚至无法准确传递国歌的韵味。

国家通用盲文版国歌的发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这项工作通过科学的规范,首次系统性地记录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与旋律,填补了盲文国歌教育的空白。盲文版国歌成为联结视障人士与国歌的情感纽带,让他们以平等的方式融入国家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国歌感受到祖国的力量与温度。

2024年5月16日,我受邀参加中国残联举办的盲文版国歌研制专家论证会。会前,我认真研究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到该项目已历时近一年,凝聚了中国盲协、北京联合大学等多方团队的心血。整个研制过程极其严谨,涵盖盲文术语的定义、技术标准的建立以及设计规范的调整,此外还需忠实表达国歌的歌词和旋律,确保既符合盲文特点,又便于使用。会议当天,盲文技术专家、音乐教育者、语言学家及视障群体代表齐聚一堂,各领域的智慧碰撞为研制工作注入了活力。

对于旋律的盲文表达,会议中几乎没有争议。国歌的旋律结构清晰、艺术表现力极高,为盲文转录提供了坚实基础。研制团队以严格的科学精神,将旋律的每一个音符精准地转化为盲文记号,确保国歌在记录中的完整性与可读性。这样的工作不仅体现了团队的严谨态度,也让我们见证了盲文表达技术的无限潜力。

之后,关于国歌歌词的标音成为讨论的重点。大家都提到国歌歌词的演唱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有许多不同。例如,“的”和“了”在普通话中的标准发音分别是“de”和“le”,但在国歌中常被唱作“dì”和“liǎo”,而“候”通常在口语中为轻声,但在国歌中常发四声(hòu)“候”。这种差异给盲文标注带来了挑战:是应该尊重普通话发音规范,还是应该更贴合演唱的实际情况?

作为音乐领域的代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及参与“国歌演奏标准版”讨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盲文标注应优先考虑演唱实际,同时兼顾普通话发音规范。我认为,国歌的音乐表达不仅在于技术,还在于情感传递。忽视了演唱中的发音调整,可能会让视障人士在学习时难以触及国歌的精神内核。

我又特别解释了如下理由:

国歌中“的”的读音是 “dì”,这是因为它所处的语境和国歌的特定节奏需要,反映了音乐艺术和语言规则的结合;

国歌中“了”的发音为 “liǎo”,而不是常见的轻声“le”,这与其在歌词中的语境、意义表达和音乐需求密切相关;

国歌中“时候”的“候”发四声(hòu),而不是口语中常见的轻声,这与语音的规范性和词义的强调、音乐节奏的需要、文学表达的传统、适应国歌的特殊语言风格,以及与日常语音的区分相关。

这些调整表面是发音上的变化,实际是语言和音乐工作者根据艺术表现需求作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反映了语言与音乐的高度融合。它们不仅提升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也更好地传递了国歌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因此,我建议国歌中这三个字的发音以演唱实际需要为优先,同时附加发音注释,这样就平衡了技术和情感的需求。

在讨论会上,我感受到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碰撞,也感受到国歌作为国家象征的深厚力量。每个人的意见都源于对国歌文化传承的责任、对视障群体的关怀。这种共同的信念,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格外有意义。

在盲文版国歌的讨论过程中,传递国歌力量的一些场景也浮现在我的眼前。

重庆特殊教育中心是重庆市唯一的视障教育学校,该校的“扬帆管乐团”以音乐教育成就而闻名中外。我曾多次走进这所学校,为视障学生们讲授和排练国歌。每一次看到他们对国歌的热爱,都让我无比动容。

一次排练之余,一位视障学生请求我帮助他反复练习国歌旋律。当他终于通过盲文谱完整地吹奏出国歌时,他激动地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国歌!”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他的坚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那不仅是对音乐的执着,更是对国歌的深深热爱。这种热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衷:帮助每一位视障学生,让他们通过音乐触摸梦想,通过国歌触摸祖国的温度。

然而,当我带领孩子们排练演唱国歌时,却感到了一种无奈和无力感。孩子们唱得很有气势,每个人的表情里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投入与热爱,但歌词发音的参差不齐让整个合唱的效果显得有些不和谐。这些发音的细微差异在普通场合或许不易察觉,但放在气势磅礴的国歌演唱中,却形成了明显的断裂,影响了整体的和谐与庄重。

面对这些发音问题,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纠正。每当我试图给出指导,孩子们总是困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书本上的发音和唱歌里的不一样?”

那天排练结束后,我独自坐在教室里久久没有离开。脑海中反复浮现着孩子们认真唱歌的表情和他们稍显混乱的合唱声。

这让我意识到,缺乏统一的、针对国歌歌词的盲文标注规范,不仅影响了视障学生的学习,也使他们在文化表达上处于弱势。没有标准化的参照,我的纠正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们的困惑和我自己的无奈交织在一起,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盲文国歌规范的重要性。

盲文版国歌成为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这是国歌历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实现了从音符到触觉的全新诠释,为全体视障人士平等学习和感知国歌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也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国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规范化的成果,不仅让视障群体能够更整齐、更自信地演唱国歌,更让他们通过指尖“看见”国歌的旋律与精神内核,深切感受到民族的力量与光辉。

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荣幸。作为一名音乐人,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这样一项关乎社会公平与文化传承的事业,是我职业生涯中无与伦比的荣耀。当我看到视障人士通过触觉“看见”国歌,感受到它的庄严与力量时,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深深的满足与感动。

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守护者,我深感自豪与感恩。国歌不仅属于每一位中国公民,更属于每一个追寻光明与力量的灵魂。这首光明的旋律,必将继续在人们心中奏响,指引我们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本文选自《纵横》2025年第1期,图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国家一级指挥

来源: 纵横杂志

编辑 :艾伯宁、宣佳

审核: 张雪飞、张競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