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读书君的《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知行合一)》大课堂,我们致力于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本专栏很重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善恶的探讨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古至今,哲学家、思想家们各抒己见,试图揭开善恶的神秘面纱。然而,善恶的定义与界限,似乎总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人难以捉摸。
善恶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并面对善恶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王阳明的“四句教”,这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王阳明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怎么理解呢?
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本心的纯净与原始状态
先看第一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从根本上说,人心本是无善恶的,它像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反映外界的一切,而不加任何主观色彩。这是人性中最纯粹、最本真的部分。
也就是说,人心在未受外界影响时,其本质是“无善无恶”的。这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以及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有所不同。
你想想看,小婴儿刚出生那会儿,眼睛亮晶晶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会因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富翁还是乞丐,就对你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他们的心,就是那么纯净,那么无善无恶。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过类似的话:“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也就是说,我们得保持那颗初心,不要让它被世俗给染黑了。
二、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意念的起伏与善恶的产生
再看第二句“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开始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产生意念(也就是我们的想法和反应)的时候,善恶就开始冒头了。
这意念啊,就像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它受到我们过去的经历、学过的东西、生活的环境等等的影响。
王阳明觉得,意念一动,善恶就来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私心、偏见和执着开始捣乱,让那颗原本纯净的心变得不再那么清澈了。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愤怒,将对方视为“恶”;也可能因为一次无私的帮助而感激涕零,视对方为“善”。
其实,这些善恶的判断,都是我们心里的意念在作怪。
佛家有句话说得挺好:“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意思就是说,我们心里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怎么看这个世界。这和王阳明的“意之动”不谋而合。
还有句老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虽然强调的是人性本善,但和王阳明的观点也挺像的,都说了我们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对人性善恶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内心的明灯与道德指南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特别看重“良知”这个东西,他觉得这是我们心里天生就有的道德判断力,能自然而然地分辨出是非善恶来,是指导人行为的内在准则。
比如当我们有时候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心里就会觉得不舒服;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就会心生同情。这些自然的情感反应啊,就是咱们的良知在起作用。
再比如吧,咱们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会上前劝阻。这也是咱们的良知在告诉咱们,这样做是不对的。
良知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指南针,引导我们向善避恶。
苏格拉底哲学家,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