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汪顺脸上总是带着笑意。他提前一晚准备好了采访提纲中的问题。新世相和他合作多次,无一例外,每个同事都说,汪顺几乎从不拒绝需求,也很少提什么要求。只有一次拍摄前,他建议我们,把泳池的水烧热点。原来前一天他有另一场拍摄,水温有点低。但他没有喊中止。
汪顺的故事,更多被聚焦在他的夺冠之路。16 岁的叶诗文在伦敦夺冠,以一个顶峰姿态开启与泳池交手之旅。18 岁的汪顺去了伦敦,“只是游了个泳”就回来了。
竞速运动员对时间最敏感。他在东京奥运会夺冠的成绩是,1 分 55 秒 00 。另一个数字的对照是,年龄。大多数游泳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在 16 - 24 岁,而汪顺那年 27 岁。他的朋友圈签名是,“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他把那块金牌放在枕头底下,觉得应该可以做个美梦了,可以睡个好觉了。但他也怕,这是不是美梦一场。这个心理或许就像我在巴黎奥运会上看到的一场羽毛球的夺冠,那位运动员让队友掐了自己一把,确认,这不是梦。
“美梦成真”是一个结局,没有人能对它进行准确的翻译。所以它迷人。不过更迷人的是,故事之后的走向。
泳池是有尽头的,但时间没有。一个运动员第一次上场,对手是泳道旁的强者,十年后还在上场,对手就变成了时间。
从十年前的菲尔普斯、萩野公介,到如今的马尔尚、斯科特,汪顺身旁的泳道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他的身体在发生变化,不是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原来的成绩。必须要接受这件事。
一些新的关键词浮出故事的“水面”。他在巴黎奥运会之后接受我们的采访,很开心地说,“今天我技术修改了一些,我手上抓得到水,我就非常开心,也非常享受。”
在水中,他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色彩。游得慢时,他耳边会响起熟悉音乐的旋律。他还会给自己讲故事,把队里好玩的事编成故事讲给自己听。他可以吐出一个完美弧度的泡泡。
水下的世界很安静。不是水可以过滤掉质疑与痛苦,而是你需要安静。不是被动逃入水中,而是你主动跃入水中。
于是回到这个故事的起点——
5 岁的汪顺跟着父亲,纵身一跃,“啪”地水花溅起,周围全是笑声。小朋友们的,他自己的。他不会游泳,但奇妙地不恐惧,那是他学游泳的前一年。他享受那个时刻,他仍记得耳边的笑声。
这个细节十分打动我。于是我们将常规的访谈,变成了一场独特的策划。31岁的汪顺,回答了过往许多个瞬间,汪顺对汪顺的疑问。
和汪顺同为浙江籍的作家余华分享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看到的大海是黄色的,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他眼里装下的,是近海的颜色。他想往前游,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对岸上的人来说,蓝色只是一种想象。对水中的人来说,蓝色则是一种奖赏。
为什么我们要将汪顺的故事介绍给你?我想分享我们递给汪顺策划方案里的最后一段话——
影星李小龙曾有段广为流传的话:
“Empty your minds,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Be water, my friend.”
清空你的思想,不要限制自己的框,可以在不同时候,都作出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在不同的时候,作出流动或攻击。既柔且刚的特性,就是水的形态。
某些时刻,我们都是站在岸上,想寻求人生想象中蓝色大海的人。
汪顺故事的意义就在于,当他又一次跃入水中时,我们收获了同样的答案:“Be water,my friend.”
自述:汪顺
01
我名字叫汪顺,但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
像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其实就是去逛了一逛,看了一看,预赛游完以后就结束了,什么也没有获得。
但如果人生是一帆风顺,我觉得也不太好,哈哈。你总要经历一些东西的。
像小叶,叶诗文,她可能 16 岁的时候拿到奥运会金牌了,她可能就是年少成名,拿到了以后现在也还在练,这段过程她经历了很多很多,我的话就跟她反一下,我是先经历了很多很多,最后在 27 岁,在我的第三届奥运会拿到这个奥运会金牌。
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觉得有时候啊,人生就是由一些挫折组成的。
如果非要说两个难忘的时刻,我觉得就是一个低谷,一个高峰吧。
对于运动员来说,奥运会一定是我们的最高殿堂跟舞台。像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其实就是去逛了一逛,看了一看,什么也没有获得,预赛游完以后就结束了的。
后面反过来,在我的第三届奥运会,我在东京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当时稍微会有一点眼泪想要夺眶而出的感觉吧,因为确实梦想和目标是从小一直扎根在那里的,原来我都是比较接近,或者说快要触碰了,这次是完全触碰到了,已经彻彻底底地站上了领奖台,当时现场的气氛一下就上来了。
包括这一次的巴黎奥运会,我也是拼尽全力了,心态反而又回到了第一届,很纯粹,很享受,在 30 岁又回到了 17 岁的心情,又契合了。
我其实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说,中国游泳运动员不单单在 20 几岁可以有非常好的表现,在 27 岁,甚至在 30 多岁的时候,依然能够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去拼搏。
如果能够对 17 岁的自己讲什么,我会说,希望你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享受在水里的一切,勇往直前,继续走下去,不要被其他东西所影响。
02
我们竞速运动员对时间特别敏感。
看到《时间规划局》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管是它的内容还是名字,我都觉得非常有共鸣。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十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对于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
别人会觉得,你可能是一名老运动员了。
一方面确实不得不承认,随着年纪上去,自己在恢复上面确实没有年轻的时候或者别的年轻运动员那么快,但是我同样能够在年轻运动员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鼓励。
像潘展乐,小潘,他在一些训练上的表现其实也很鼓舞我们。能够在这个游泳池里前进的,其实都是相互促进的。
作为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进步了,这个乐趣也是很大的。
我今天可能技术修改了一点,我手上抓得到水我今天的这个 50 米进步了 0.5 秒,通过自己对时间更细致地规划,能够让自己提升 0.1 秒甚至 0.01 秒,这样的东西日积月累下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愉悦的进步空间。
在这样一次一次的刺激下,你会在枯燥的训练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在孤独的这个训练中,感觉非常非常开心。
我读过作家余华的一个故事。他说,小时候他看大海是黄色的。但那是近海的颜色,但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
他说他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这就是我还在继续的原因。
对岸上的人来说,蓝色是一种想象。对于水中的人来说,蓝色是一种奖励。
03
游泳运动员都想成为游泳池里的飞鱼,我也是。
想在水中获得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成绩,“飞鱼”确实是对游泳运动员最高的评价之一了。
但现在,我也愿意成为水的一部分。
我离不开水。我每天在游泳池中,游泳已经融入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我非常享受每天在水中的时光。
放假一歇下来没什么事情,我反而还会去游泳池里溜达溜达,心情又放松下来了。在游得慢的时候,我可能会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我在水里能吐出一个完美的泡泡。
其实多多少少会听到一些外界的声音。但是在水里时,我的耳边只有水流划过的声音。
作为运动员,我觉得还是要纯粹一点,做纯粹的自己,在游泳池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老话说,年轻运动员“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因为他们是非常纯粹的,越纯粹,那你的这个成绩可能会越好。
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会让游泳,乃至任何一件自己所做的事情,在长度、宽度和深度上都更好。
我第一次接触水是在差不多五岁的时候,也是在我学游泳的前一年。
我父亲带我第一次去到了游泳池,他第一次入水之后,我就感觉很好奇,完全没有概念说我是不会游泳的这么一个人,就跟着跃入水中了。
一个小朋友“啪”跳下来,周围有很多欢笑声。很开心,很自由,虽然喝了很大一口水,但并不害怕。
从那天开始,水就成为了我的伙伴。
拿到金牌之后,当时确实有过迷茫期,也是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再去寻找那个目标。
然后我发现,在水里,我依旧是热爱的,依旧是喜欢的,依旧是享受的。
像我之前说的,在 24 年的时候,我逐渐感觉像是回到了第一届参加奥运会的心情。
我又开始享受了。我依然还是不愿意跟游泳池说再见。
我是汪顺,我喜欢待在水里,我还不想上岸。
晚祷时刻
“Be water,my friend.”
去找到属于你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