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市委“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以及清华大学“新时代实践梦想计划”的支持下,2025年寒假,清华大学法学院与致理书院的3名学子深入邯郸市曲周县,开展了为期5天的基层普法实践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发挥青年学子的专业优势,助力基层法治建设。团队在共青团曲周县委的协调配合下,联合当地教育局、检察院、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在曲周县第二实验中学打造“冬令营+学生普法社团”双轨普法模式试点,为50名中学生开设9节特色法治课程,并建立了全省首个由大学生全程指导的校园普法社团。这场跨越高校与基层的“法治接力”,为县域青少年法治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调研先行:精准把脉基层普法需求

为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三位大学生提前查阅了相关文献,对基层学校的普法教育进行了充分的行前调研。除理论调研外,他们还开展实地调查,分别走访了曲周县教育体育局、检察院及社区矫正中心,获取了来自基层工作人员的真实、详细的一手资料。

“曲周县重视学生的普法教育,已为全县130所学校配备了125名法治副校长,县城学校的普法活动也开展得丰富多彩。但在部分乡村边远学校,普法仍面临诸多挑战。”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教育系统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乡村学校专业师资力量仍较薄弱,专业素质、普法形式、考核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普法教育的开展不如县城便利。而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明确指出,那些犯错的孩子,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由此可见,在乡村学校普法教师短缺、外部教师难以深入指导的情况下,建立学生普法社团,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学校普法新模式,或许能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实践:打造“冬令营+社团”双引擎模式

2月14日至15日,团队在曲周县第二实验中学开展了普法冬令营活动。课程设计突出“青春视角”:将法律知识融入角色扮演游戏,运用deepseek辅助课堂教学,还创新推出了《青少年生存指南手册》。

“原来民法典从我们出生起就开始保护我们了!”参与冬令营的同学们惊讶地说道。此外,团队还选拔了15名学生骨干,协助制定了《校园普法社团章程》,确立了“每月1次普法活动+设立负责教师”的机制,首批《校园普法手册》已发放至全校各个班级。


长效赋能:构建校地协同普法机制

此次实践并非“一次性帮扶”。团队与曲周县第二实验中学达成了三项协议:设立“法治副校长+社团”联动制度,共建线上答疑平台,并计划于2025年暑期回访验收成果。队长于西赟格表示:“我们要把社团培育成‘带不走的普法队’,如果试点成功,未来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乡村学校。”

目前,该实践活动已形成2万字的调研报告、15套普法课程模板以及1部校园普法操作指南,相关建议已被纳入邯郸市“八五”普法创新项目清单。正如曲周县检察院检察官所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填补了基层法治教育的断层,这种‘高校智库+地方需求’的模式,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下一步,团市委将推进“青年实干家计划——百名硕博建功邯郸”行动深入实施,招募更多京津冀高校硕博人才深入全市各领域开展课题研究或实践锻炼,为邯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供稿:团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徐佳慧‍‍‍

编辑 孙晗熠 | 初审 刘博文 | 复审 赵丁 | 终审 李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