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地质室与中国地震局厦门海洋地震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合作,在台湾海峡南部晚上新世以来的年代框架及沉积记录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题为“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since the late Pliocene and implications for sea-level and tectonic changes ”,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TOP期刊)。海洋三所徐勇航正高级工程师为第一通讯作者。
台湾海峡连接东海和南海,毗邻浙闽隆起带和台湾造山带。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活动对沉积物的输运与堆积起到重要影响。本研究根据台湾海峡南部最新的钻孔(ZK01,~160米),开展14C测年,光释光年龄和古地磁来确定钻孔的年代框架,并开展沉积物粒度和色度来分析沉积环境的变化。该钻孔底部年龄约4.0 Ma;第四系底界(即G/M界线)位于孔深约108 m,年龄为2.59 Ma;下/中更新统界线(即M/B界线)位于孔深约19 m,年龄为0.78 Ma。在1.07 Ma之前,沉积速率相对稳定,为34.4 ~43.3 m/Ma,而在1.07~ 0.77 Ma之间,沉积速率增加到98 m/Ma,可能受到区域构造活动和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的影响。钻孔沉积物类型和色度指标(L*,a*,b*)明显受海平面周期变化影响。台湾海峡南部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厚度明显比中国东部黄海和渤海的沉积厚度薄,可能受不同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图1 钻孔ZK01年代框架
图2 钻孔ZK01沉积物和色度指标垂向变化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