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许仲琳是现代人,他会告诉你:
元始天尊所在昆仑山超星系团内,天池星系中有一团星云核心,其采天地之灵气、受阴阳之精华,质量不断增加……
- 氢原子占宇宙物质的75%,氢聚变是宇宙主要光热来源。且氢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就诞生,因此氢便是天地灵气,日月精华。
终于有一天,星云质量超过极限,开始不断坍缩。
- 一定尺度范围内,星云坍缩的极限质量被称为金斯质量[1]。
经过数亿载光阴,这片星云坍缩形成了一颗特殊恒星。
虽然这颗恒星并不巨大,质量为太阳1.44~3.2倍,但它却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天池星系恒星之首,被元始天尊分外看重,特命名其为灵珠。
又经过了几十亿载,灵珠中的灵气(氢)消耗殆尽,发生了引力坍缩。
原子核为阳,电子为阴。引力最终压阴入阳,电子与原子核结合成为中子[2]。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为中子星。
元始天尊取中子星为材料,用先天四大基本作用力对其淬炼:
强相互作用力维持核子10^17kg/m^3的高致密度,但却允许弱相互作用力发生,使中子发生衰变[3]。
随后只保留质子和电子,所有质子在内部结合成致密的圈,所有电子在外部结合成膜镀在其表面,形成简并状态。
最终形成乾坤圈的初级形态。
这样的状态下,巨大的质量产生显著的引力,质子群和电子群的巨大电势差也产生庞大的电磁作用。随着元始天尊通过对引力和电磁力的自由操控,来维持乾坤圈的形态。
由于乾为阳,坤为阴,故而名曰乾坤圈。
由于是中子星材料,不仅有强相互作用力加持,还有电子简并加持,乾坤圈自然是至金至刚,坚不可摧。
预估乾坤圈体积稍低于500cm^3,但质量却高达500亿吨,投掷出去自然能暴击万物。
由于内部四大作用力处于可控状态,乾坤圈自然可大可小。
炼制乾坤圈之后,还剩下一些不少中子星材料。
元始天尊从中子星材料外壳中提取出了叫做核意面(nuclear pasta)的奇异物质结构[4][5]。
- 核意面是人类理论所知的最强材料,它是中子星外壳中心的物质。因为微观结构像各种各样的面条,从而被人类科学家比喻成原子核意大利面,所以简称为核意面。
核意面主要作用力同样为强相互作用力,密度是地球上任何东西的100万亿倍。这种材料非常坚硬,极难破坏,强度相当于合金材料的100亿倍。
元始天尊最终把这些核意面锻造成了仙绫,同时赋予更加灵活自如的强相互作用力控制,不仅能随意变化长度,自动捆绑敌,而且被破坏后还有自动修复的能力。
阴(电子)阳(质子)未分之前是为混沌,因此取名混天绫。
由于其源自中子星材料,因此质量也非常巨大,自然威力奇大,水火不侵,能翻江搅海,搅动天地风云。
炼制出了乾坤圈和混天绫,剩下的中子星主要剩下了内核。
元始天尊最终把核心进一步炼化成天地至宝,称为灵珠子。
由于同样阴(电子)阳(质子)未分,因此又被称为混沌宝珠。
由此,灵珠子成为昆仑山超星系团阐教的镇教之宝,乾坤圈和混天绫与其相伴。
元始天尊作为宇宙意志鸿钧三大弟子之一(皆为超星系团之主),在盘古觉醒开天辟地,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诞生之初就诞生了。其日常所用的法宝都是盘古幡、三宝玉如意、三光神水这种大统一力场(宇宙诞生之初四大基本作用力未分之时)所炼制的先天法宝。
其所在道场玉虚宫,更是星系形成之初,昆仑山超星系团中的最大的一批类星体所炼制。元始天尊法宝众多,随着阐教门人越来越多,他便把众多的法宝分给了一众弟子。
其中爱徒之一的太乙真人获得了灵珠子、乾坤圈、混天绫。
太乙真人对三件仙宝珍爱非常,作为自己乾元山星团金光洞星系的镇山至宝。
恰逢天庭超星系团之主昊天想要招一群打工人,看上了阐教的十二金仙。
十二金仙各个都是一方星系团之主,哪里愿意称臣。
鸿钧为了维护宇宙秩序,指引三大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执行封神计划。
正好以人族为核心的九州超星系团即将经历商周改朝换代,有了执行封神计划的契机。
十二金仙之一的太乙真人,作为封神计划的人物之一,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最终带着三大镇山至宝灵珠子、乾坤圈、混天绫来到了九州超星系团陈塘关星系,找到了星系总兵李靖夫妇。
灵珠子携乾坤圈、混天绫借殷夫人腹而生,是为了哪咤,乾坤圈、混天绫自是其本命法宝。
殷夫人是一团产生灵智的广袤星云,孕育出哪咤的肉身,便是其再次形成的恒星物质。
太乙真人几乎倾尽所有,把绝大部分的宝物都送给了哪咤。
经历……
闹海屠龙:海是九州超星系团东海星系团,龙是东海星系团龙主三太子。
削肉剔骨:削去的是身上所有的陈塘关恒星物质。
莲花化身:虽然太乙真人的莲花并不是天地之初大统一力场所植的莲花,但其也有一定的规则之力,炼制出的哪咤肉身强过恒星物质。
最终,哪咤成长崛起,被钦点为西周伐纣先行官,接玉虚法旨保周灭商。
封神计划成功后,终肉身成圣——掌握了宇宙高能物质的可持续利用,做到天地齐寿,不死不灭。
参考
- ^Pandey, B. P., K. Avinash, and C. B. Dwivedi. "Jeans instability of a dusty plasma." Physical Review E 49.6 (1994): 5599.
- ^Douchin, F., and P. Haensel. "A unified equation of state of dense matter and neutron star structure."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380.1 (2001): 151-167.
- ^Robson, J. M. "The radioactive decay of the neutron." Physical Review 83.2 (1951): 349.
- ^Schneider, A. S., et al. "Nuclear “pasta” formation." Physical Review C—Nuclear Physics 88.6 (2013): 065807.
- ^Caplan, M. E., and C. J. Horowitz. "Colloquium: Astromaterial science and nuclear pasta."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89.4 (2017): 0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