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经济的特点,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之而来的充电火灾、违规改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我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创新推出“一车一池一码”管理模式、安装电池入户阻断系统、充换电柜投放、独立智能插口安装等多项举措,构建起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全力守护市民安全。


推广“ 一车一池一码”管理模式

整治违规上楼充电有妙招

“一车一池一码”指的是一辆电动自行车、一块电池、一个二维码。2023年,我区首批电动自行车“一车一池一码”在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进行试点。此项工作的开展等于给电动自行车办理了一张“身份证”,居民与车辆、电池信息绑定,通过智能传感器、二维码、电子芯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融合与追溯,做到区域内“人防技防”双管齐下。



在昌盛园社区,电动自行车棚内的车辆整齐摆放,每辆车的电池上都安装了一个二维码。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的每个楼道也都安装了报警系统,如果居民试图将电动车推进楼道,或者想要将电池取下带进家里充电,后台管控设备将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并将警示信息推送到社区等管理部门的手机上。该设备可从源头遏制居民楼内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隐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昌盛园社区已为500余台电动自行车办理了“身份证”,效果显著。“现在‘一车一池一码’模式推广将近两年的时间,一开始居民都有点不习惯,但是现在社区居民都能够严格遵守要求,共同筑起电动自行车安全防线。”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昌盛园社区,2024年,我区全年推广“ 一车一池一码”管理模式,目前已覆盖城南街道昌盛园小区,龙泽园街道国风美唐小区,北七家镇燕丹村、东三旗村、白庙村。


结合严禁入户充电工作,我区应建尽建,解决充电难问题,利用周边空地“边角料”,在东小口镇棠瑾家园、奥海明月两个新建小区利用路边栏杆及闲置空地建设电动车集中充电设施,激活城市“边角料”,据统计,2024年全年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4万余个,全区车充比为2.6:1,高于全市3:1的要求。

同时通过科技赋能,严守禁止进楼入户底线,继续选取了北七家镇邓各庄村和北七家村进行进一步推广“ 一车一池一码”管理模式。


此外,还在十三陵镇40个村安装智能分散式充电桩7000余个,实现户户全覆盖,在沙河镇于辛庄村等12个村安装“电流指纹”监测设备,实现自建房重点区域全覆盖。建立入户充电“黑名单”机制,针对违规入户充电现象,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对居民携池入户行为进行通报,纳入社区“黑名单”进行重点监管,通过公众号、业主群予以曝光。2024以来,全区未发生入户充电情况。


山区镇安装独立智能插口

解决特殊区域充电难题

针对山区镇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我区创新推出独立智能插口,解决山区群众充电难题。

在十三陵镇,家家户户的电动车都停在室外充电,并没有在家中充电的情况。原来,为了解决“充电难,充电不安全”的问题,2024年,十三陵镇对镇域内合理合规的房宅基地进行覆盖式安装独立智能插口,从根源上消除电动自行车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个插口特别方便,按一下就充电了,充满了之后就自动断电,方便又安全。”十三陵镇胡庄村村民说道。

操作便捷、使用方便只是这款充电设备的一个优点。这款由北京铁塔自主研发的充电桩有“三个变”的特点,其中最吸引村民的一点就是商电变民电。“之前村民把电池带到自家都是为了使用自己家的平价电,因为在外边的电价即使是补贴也是0.51元,而现在我们用的是村民的电价,也就是0.49元,十三陵镇的特点是煤改电之后有补贴,电价更低廉,现在冬天一晚上也就是在一毛钱左右。”中国铁塔北京市昌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另外两个特点分别是室内变室外人工变智能,其中室内变室外就是把安装的电动车充电端口全部装在自家民宅室外,既方便充电,还可以规范停放电动车。而人工智能则更加保障了居民的充电安全。电池充电时长超过8小时的时候,智能插口便自动断电,当电池充满之后也可以自动断电,如果出现过流时,也可以自动保护断电。

目前全镇40个村居采用覆盖式安装建设,“结合我们十三陵镇山区镇的特点,以各户的宅基地为基础,在全镇统一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安装工作。截至目前全镇一共安装了7540个充电口。实现了全镇每个宅基地的全覆盖,在整个安装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12345的投诉,满意率达到了100%。”十三陵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了解,目前,十三陵已经快速成为我区全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的试点镇街,他们的经验也将在我区的其他山区镇得到推广。“山区镇村里的村域大,人员少,车辆也少,如果建成集中式充电设施的话,老百姓不不愿意使用,我们把十三陵镇作为一个标杆镇街,下一步往山区镇以及半山区镇来推广,提高山区镇村民对充电插口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区城管委车用能源科科长李晨辉表示。

建成近800组智能充(换)电柜

破解市民、骑手“充电焦虑”

“扫码就能换电,比加油还快!”清晨7点,外卖骑手张伟在城南街道智能换电柜前熟练更换电池。随着“咔嗒一声,满电电池自动弹出,他跨上电动车又开始了新一天的配送。近年来,我区通过建设智能充换电设施网络,为电动自行车用户打造便捷、安全的充电场景。


据介绍,充(换)电柜受众群体最大的为快递、外卖小哥,目前全区共建设充(换)电柜近800个。之前为了可以多跑、多接单省出路上时间,很多快递外卖小哥都想增大锂电池的容量加大行驶公里数,非法改装电池的现象屡禁不止,自从有了充(换)电柜大大提高充电效率。充换电柜通过电池共享和电池交换的方式,使得电动车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充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出行效率。



对于外卖快递骑手等高频次、短周期出行的群体,充(换)电柜的即时补能功能尤为重要,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快速更换电池,保证电动车的持续续航能力。同时还具有出色的消防灭火功能,即使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燃烧,内设灭火裝置也能有效遏制火灾的发生保障公共安全。综上所述目前我区的充(换)电柜的使用量和使用率和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每天送单13小时,换电3次就能搞定。”张伟掏出手机展示换电APP,地图上橙色标记点亮了全区换电站点。张伟算过账,自从有了充(换)电柜之后,自己日均节省充电时间1.5小时,相当于每月多接150单。

强化执法监管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结合电动自行车辆监管工作,我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由区城管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城管执法局梳理执法清单,各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违法行为开展全链条执法倒查

此外,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销售门店非法改装行为,区市场监管局发布违法线索“征集令”,在全区255家电动自行车经营门店张贴,设置举报奖励,鼓励群众提供违法线索;在城北街道经营门店安装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手机非现场排查门店销售行为,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严查外卖骑手非法改装行为,对美团、盒马、叮咚买菜等站点,开展集中执法整治行动,2024年共查处违法改装电动自行车50余辆。


电动自行车安全更需要加强宣传引导。2024年,我区通过昌平应急、区城管委、昌平消防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发布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案例及安全提示61条,推送电动自行车宣传信息120余篇。各镇街印制张贴电动自行车硬质警示片2.1万余块,并通过社区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定期推送实际案例,以案说法。交通支队围绕辖区重点路口,开展点位宣传16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共计6万余份,制作警示教育片2部、警示案例展板30套,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意识。


下一步,我区将优化充电服务水平,聚焦市民诉求、设备破损等情况,进行充电设施补建;在回天地区等空间紧张区域逐步推广充(换)电柜建设,提供更多的充(换)电接口;在经营性自建房区域继续推广“一车一池一码”或建设独立充电仓等模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在老城区和回天地区探索无线充电设施试点应用,满足充电需求。还将继续坚持“车、池不入户”底线思维不动摇,推行黑名单管理机制,将快递外卖骑手非法改装车辆、解除限速等问题纳入对行业企业约束范围,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规范使用电动自行车水平。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记者:向凌潇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