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不给恶意举报者留下“钻空子”的空间。图/IC photo
“在互联网‘打人’,打他们的号,把他们打服。”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一个隐匿在多个平台里的“封号圈”群体浮出水面。
这一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提高名气收徒获利。一些博主苦心经营,只因拒绝了“炸号者”充满威胁的转账要求,便看着账号莫名其妙地“没了”。
不给钱就炸号,“封号圈”何以有这么大的本事?报道显示,“封号圈”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有的采取“抓包点号”的方法,即抓取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再将聊天记录篡改为色情、暴力、诈骗等违规内容,然后向平台举报;有的则通过P图伪造违规聊天记录,或寻找用户首页、视频内容、评论区的漏洞进行举报。
有反诈博主指出,恶意举报者还可通过调整违规词汇的严重程度,来调控对方账号的封禁时间,伪造的内容性质越恶劣,封号时间就越长。不管具体的“操作手法”如何,本质上讲,这就是通过造假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
而且,相较于“单兵作战”的形式,这些恶意举报者还聚集成“圈”,“两头收割”。一些号称掌握“封号技能”的人,通过“拜师收徒”牟利,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骗局。据知情人介绍,“封号圈”内部俨然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t0、t1、t2……“师父”有偿收徒、借此牟利,“徒弟”还可再收“徒弟”。
由于“封号圈”多通过私域等形式隐蔽运作,且懂得狡猾地利用字母、谐音等方式躲避平台监管,所以相关治理的确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这种敲诈乱象得不到有效规制,不仅会让受害者白白蒙受损失,甚至使博主们的运营努力付诸东流,也可能导致“以恶治恶”、网络暴力和恶意举报行为不断蔓延,污染互联网生态。
因此,有关部门和平台加强协同,严厉打击“封号圈”乱象,势在必行。
对于举报信息,相关平台还需不断提升核实和鉴别能力,畅通申诉渠道,尽量清晰地还原事实、明确是非曲直、公正公允处理,不让“被泼脏水”者无端被罚,也不给恶意举报者留下“钻空子”的空间。
从报道看,“封号圈”的手段其实并不是多么高明,很多都是通过复制代码的方式教授“学员”举报。对此,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发现大量用于恶意举报的代码和账号后严厉封禁。
“封号圈”虽行为隐蔽,但只要想通过扩大影响引流,就无法做到完全“无痕”。对于将“封号圈”改为“fh圈”“凤凰圈”等以躲避监管的行径,相关平台可以动态更新关键词语库,及时过滤问题“教学”视频和信息,避免“封号圈”继续发挥不良影响。
同时,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伪造举报材料进行举报,导致他人账号被封禁,是一种侵权行为,行为严重者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对此,有关部门还需明确态度,决不能对这些恶意举报者轻轻放过。只有抬高违法违规成本,让相关责任人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以儆效尤,让相关乱象偃旗息鼓。
撰稿 / 任冠青(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