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
这次,又落到了国企职工的身上,令人唏嘘。
对此,近期,有网友反映,在年度大会上,领导在PPT上放了一句话——“改革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但,大家都明白,选择权,从来不在普通员工手里,这点,连单位里的扫地阿姨都知道,无甚稀奇。
在国企里混过的人都知道。
很多人也知晓,国企的改革一直在持续着,在近几年的众多压力下,很多地方的公务员都在不断精兵简政,国企和相关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律动和优化调整。
就如开头所言,时代的一粒灰,而且目前来看,还是一粒能穿筋透骨和无差别打击的如子弹一般的大灰尘,国企及其员工,也难以独善其身,有其必然性。
大势一如,谁能跑得掉?
或许,近期,某些生活场景,已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了,譬如:
比如,有人说,以前他父亲总说,“国企是铁饭碗,摔不碎。”没想到,在二十多年后,铁饭碗竟然在自己手里锈成了渣渣。
比如,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傅感叹,他参加工作30年,经历过国企改革最艰难的岁月,现在的状况让他想起了90年代下岗潮。
国企改革从不会一蹴而就,都是温水煮青蛙。人力资源处会议上,处长说得很直白,劳务派遣是第一个要动的群体,因为赔偿成本最低。
接下来就是压缩编制,通过自然减员和调岗分流逐步完成目标。
等等
据观察,劳务派遣员工,首先迎来暴击。
这是2025年国企优化的第一刀。
这主要是因为劳务派遣员工,没有编制,属于第三方代理公司的员工,由于不是和国企单位直接签约的,说白了,就是编外人员。
因此,裁员这批员工,在劳务合同到期后直接选择不续签,这样的裁员方式会更容易一些,也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一点,同时,在赔偿方面会更少。
并且,即便是国有企业员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编制,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创造更高的效益,很多员工都是劳务派遣过来的。
他们最吃亏的一点就是没有编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开始裁员,劳务派遣的这批将是最先盯上的目标。
另外,众所周知,毕竟要开除一个有编制的员工,步骤可是十分的麻烦,不仅要打报告、向上审批,光是流程就要至少等上一周到一个月不等,重要的岗位,等待时间要更长。
故而,针对编制人员,想要缩减队伍,其中的手续和成本会麻烦一些。
对劳务派遣工,遭遇此类事情时,一个网友如此形象表达为:
“我们就是一次性筷子,用完就扔。”
确实,太无奈和冷血了。
此外,在本轮国央企的改革大潮中,除了上面所讲的劳务派遣不再续约之外,在正视编制之内,降薪、借调、裁员等变相的各类动作也是此起彼伏,而令很多人感慨万千。
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编制从10个缩到8个,这一系列动作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而纷纷感觉到冬天震荡来了。
其实,裁员降薪早有预兆。
去年冬天,一位国企员工小王说,单位要求劳务派遣员工主动递交辞职报告,不递交就等着合同到期不续签,连补偿金都拿不到;当时,人力资源部还下了死命令,各部门编制必须压缩20%。
◢ 比如,在借调方面,技术部门原本10个编制岗位塞进了15个人,领导把5个人借调到子公司挂职,表面上编制没变,实际上已经开始为未来的缩编做准备。
也即,可知,上级给了明确指标,今年人工成本要降低30%,这意味着即便有编制也不能高枕无忧,体制内的“铁饭碗”不再那么铁。
有朋友讲,“这比直接裁员更体面,但结果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HR的KPI好看了,单位的负担轻了,我们的日子难了。”
◢ 比如,在降薪方面,技很多认为,这才是最恨的一刀。
有这样一个场景,可以参考一下——
“降薪不是降薪,是优化薪酬结构。” 领导在会议上这样说。
设计院的周工,去年刚贷款买房,这个月工资就少了20%。
绩效奖金不见了,加班费?那得看“劳动生产率”达标没达标。
可笑的是,指标是领导定的,工资却是我们亏的。
“以前是拿钱买命干,现在是光卖命,钱呢?”
近期,还有一个朋友反映:
“部门里有个年轻同事小张,刚买房背着大额房贷,听说要降薪,整宿睡不着觉。
央企工资虽不及私企高,但胜在稳定,现在连这点优势都没了。
前几天去设计院看老朋友,偌大的办公室冷冷清清,很多人被安排“轮岗休息”,每月只发基本工资,项目奖金全泡汤。”
当然,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就不去一一罗列了。
皆为,国企新一轮国企改革大潮下的客观见证。
上述的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颇显的有点残酷:
现在的国企,已经不是我们父辈想象中的国企了;
铁饭碗?也许是,但砸碎的时候,谁都跑不掉。
据波哥看楼市观察,从2025年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国企们纷纷进行“减员增效”,以提高经营效益,已经把国企的人事重组推向了前台。
但是,考虑到国企在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压舱石的众多作用,国企的进化是一场持久性的变革,因此,国企内部人员的变动不会出现短期内的大调整,而是缓慢、长期的改革。
因此,可推知的一个情况是——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裁员降薪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措施出台,目的就是倒逼国企真正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此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要在维持企业运作的前提下,通过裁员、减薪和压缩编制等来减少不断增长的雇佣费用,进而有效促进国企降本增效和焕发出新的活力。
毕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国企也不能例外。
例如,在缩编安排上,以前,很多国企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岗位工作量可能8个人就能完成,但事实上却有12或15个编制,这样就满足缩编的现实要求,保留8个人将剩余的编制缩减,能省下不少用人成本。
从过去的膨胀模式,调整为当前的精简模式,在费用控制和人员危机感和能动性增强等方面,都有好处。
综上,改革是痛苦的,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个残酷的现实,但工作还得继续,项目还得推进,这种氛围下,个人都需要去重新思考其中的变化,以便能有效拥抱即将到来的未来。
是担忧,是焦虑,还是选择主动出击?
你将走向哪里?
本文为「波哥看楼市」(ID:bgkls2023)原创文章,其版权归我方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的敬请点赞和转发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