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即时刘说,作者:即时零售刘老实,原文标题:《从乡村货郎到县城 “胖东来”:这是一部中国县域零售的逆袭爽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两天,我去丈母娘家吃饭。饭后闲聊时,我随意翻开一本老相册,忽然,一张泛黄的布票从相册的夹缝中飘落,像一只迷失在时光里的蝴蝶。这小小的布票,瞬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岳父岳母记忆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一场关于往昔岁月的忆苦思甜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岳父岳母都是七零后,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正是票证统治着购物的年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粮票、布票、煤票……这些小小的票证,就是人们生活的 “通行证”,承载着一家人的温饱与温暖。

岳母回忆起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每到过年,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拿出积攒许久的布票,带着她去供销社,只为扯回几尺布,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那时候,新衣服的颜色款式都很有限,可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就是新年最珍贵的礼物,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岳父也在一旁感慨,那时候买粮食,不仅要有钱,更重要的是粮票,缺了这小小的纸片,就算兜里有钱,也只能对着粮店的大门望而兴叹。这些票证,在当时就是生活的 “硬通货”,人们在购物时,手中的票证和现金一样重要,甚至有时候,票证比钱更难获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粮食供求逐渐市场化,这些曾经不可或缺的票证,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艰难与奋斗,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中悄然退场,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一抹旧影。

说起八九十年代的零售,我的记忆也随之飘远。听我妈说,我姥爷曾经是个货郎,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流通不畅的年代,货郎就像连接着外界与村庄的纽带。他总是挑着一副扁担筐,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物件,针头线脑、纽扣皮筋、糖果零食……每一件都承载着村民们生活的小需求。他手里的货郎鼓,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那清脆的 “咚咚” 声,一响起,就会吸引来村里的孩子们,大家围在他身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那些新奇的玩意儿。

不过,我姥爷在 1998 年就因病故去了,如今的我仿佛能看到,姥爷走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阳光洒在他的背上,他的身影在尘土中若隐若现,那声声货郎鼓,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气息。

我的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前,也有着自己独特的 “零售生涯”。她会到周边的村子走街串巷卖豆芽。那时候,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会起身,将精心培育的豆芽装进竹篮,然后踏上漫长的售卖之路。她穿梭在各个村子之间,用清脆的嗓音吆喝着:“卖豆芽咯,新鲜的豆芽!” 村民们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就会纷纷出来挑选。所以,当听说我爸娶的是一个他们 “熟悉” 的人时,我的那些长辈们都夸我爸好命,找了一个勤快能干的姑娘。

到了春天,姥爷家孵小鸡,母亲又会加入卖小鸡的队伍。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春天的到来。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亲眼见过两个舅舅来我们村卖小鸡,他们推着一辆装满小鸡的平板车,车刚一停下,就被村里的孩子们和主妇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仔细地挑选着,有的为了给家里的鸡群增添新成员,有的则是被小鸡可爱的模样吸引。

大姨家因为种菜,也参与到了零售的行列中。她会把现摘的新鲜蔬菜,装满一担箩筐,走街串巷地售卖,如果到了我们村来卖,大姨就会故意留出一些菜送到我们家,随便留在我们家吃个午饭。

那时候每到夏天,村里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每天都能听到好几拨叫卖西瓜的声音。最开始,卖西瓜的人推着板车,车上堆满了圆滚滚的西瓜,在炎炎烈日下,艰难地行走在乡间土路上。后来,他们开上了三轮车,速度快了,能去的地方也更多了。

那时候,买西瓜的方式很特别,不仅能用钱买,还能用粮食换。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西瓜特别便宜,最低四分钱一斤,对于当时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我们家常常一次性买五六个西瓜,抱回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切开西瓜,那鲜红的瓜瓤,清甜的汁水,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而卖西瓜的人,虽然一车西瓜满满当当,可因为价格低廉,卖完一车,销售额往往也不会过百。

在我们镇上,供销社曾经是人们购物的核心场所。那是一座略显陈旧的大房子,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上的商品虽然比不上现在丰富多样,但在当时,那就是村民们心中的 “宝藏之地”。

供销社里有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售货员,他们站在柜台后面,常常一副苦瓜脸,听到顾客要什么后,他们就直接为顾客们拿取商品,热情这个词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顾客们在供销社里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从生活用品到零食糖果,每一样都来之不易。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买到东西,还能听到各种小道消息,供销社就像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哪个村谁家媳妇给谁跑了,承载着全镇村民们的生活日常。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刚记事的时候,我们村迎来了第一家小卖部。那是一间在村口的土路上盖的小小的土屋,甚至小卖部都没有一个名字,当时它就相当于我们村的华尔街。小卖部的出现,让村民们的购物变得更加便捷。

孩子们放学后,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小卖部,用积攒已久的零花钱,用五分钱买上一颗糖果或者一包辣条,那满足的神情,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最珍贵的东西。此后的十年间,我们这个拥有 3000 左右人口的村庄,像雨后春笋般,最多时发展出了 15 家小卖部。这些小卖部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时代的车轮无情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老弱病残,常住人口不足 1000 人。与之对应的是,村里的小卖部也在不断减少,现在只剩下 5 家。隔壁舅舅的村子,和我们村规模差不多,如今更是只剩下 1 家小卖部。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小卖部,有的已经关门大吉,大门紧锁,门前长满了杂草;有的虽然还在勉强支撑,但生意也大不如前,货架上的商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琳琅满目,顾客也是寥寥无几。

而我们村最早的那家小卖部不仅依然在,而且仍然是村里的销冠,更是唯一一家连续营业三十多年的小卖部,当然现在已经不仅有了名字,而且也叫作“超市”了。这家超市的老板,如果按照辈分我该叫一声爷爷,他也是从二十出头一直干到了奔七十岁,只是相对于别家营业一整天,他们家十二点前就早早关门,老板要去享受休息的老年生活。凭借老板做生意童叟无欺的良好风评,这家超市不仅吸引了我们村大多数的消费者,甚至连周边几个邻村都会骑着电动车跑到他们家来购物

十岁之前,我的世界很小很小,小到甚至没有见过二层以上的建筑,更不知道商场为何物。第一次听说电梯,还是发小跟我说他去镇上赶集时看到的。他说得眉飞色舞,我听得一脸茫然,想象不出那个能让人上下移动的神奇玩意儿到底是什么样子。直到上了初中,我才有机会第一次去县城。当我站在县城的土地上,看到那一座座二层以上的楼房时,心中充满了震撼,而彼时我们县城最高的建筑也不过。

而县城里的综合性商超 ——“百货大楼”,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是我们那个小县城当年最高端、最顶级的购物中心,大楼里灯火辉煌,商品应有尽有。从漂亮的衣服到精致的文具,从美味的零食到实用的家电,每一件商品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我小心翼翼地在里面走着,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时光荏苒,如今,那个曾经让我惊叹不已的百货大楼还在,只是它的对面,已经建起了一个更新、更大、更现代的综合购物广场。新的购物广场里,装修豪华,设施齐全,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商店,还有电影院、餐厅等娱乐休闲场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面坐落着我们县最大的超市,它竟进行了胖东来式的自我调改,焕发出别样的活力

走进这家超市,仿佛踏入了一个零售新次元。超市里,从新鲜的蔬果到精美的家居用品,从琳琅满目的零食到日化产品,随处可见胖东来自营品牌的产品。而超市里其他的商品也以其优质的品质、精美的包装,能迅速抓住顾客的眼球。就拿蔬果区来说,每一颗蔬菜都被精心打理,鲜嫩欲滴,上面还贴心地标注着产地、采摘时间,让顾客吃得放心。而那些零食,口感独特,包装设计充满创意,在其他地方根本难以寻觅。

超市的服务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甚至远超我在现在定居的青岛所去过的所有超市。一进门,便能看到面带真诚微笑的导购员,主动上前询问需求,耐心引导顾客前往相应区域。购物途中,若是对某件商品有疑问,工作人员会详细解答,从产品特点到使用方法,讲解得细致入微。

在生鲜区,还提供免费的食材处理服务,无论是帮忙切块、切丝,还是处理海鲜,工作人员都热情满满,手法娴熟。超市里还设有专门的休息区,摆放着舒适的沙发和桌椅,供逛累的顾客小憩,旁边还贴心地准备了免费的饮用水和充电设备。

用心经营使得超市的生意火爆得夸张。每次我回老家,只要踏入这家超市,便能看到里面人流如织,热闹非凡。顾客们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穿梭在货架之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结账处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可大家都不显得急躁,因为工作人员的效率极高,还会不时与顾客聊天打趣,缓解等待的枯燥。

若不仔细看超市的招牌,真的会让人误以为置身于大名鼎鼎的胖东来购物。它已然成为了县城的一张商业新名片,吸引着周边乡镇的居民也慕名而来,在提升人们购物体验的同时,也为家乡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我岳父岳母出生的 70 年代,到 83 版《射雕》伴我出生和成长的 80~90 年代,再到如今的 2025 年。我人生的这三十多年里,每一个零售形态的出现与消失,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那些曾经的零售方式,虽然已经逐渐远去,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岁月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即时刘说,作者:即时零售刘老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