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没必要超过2分30秒。”
这是一个拥有8亿播放量的海外00后歌手的创作心得。
观察一下Billboard热单就会发现确实如此,歌曲时长都在这个区间。
但奇怪的是,华语音乐的时长仍然是3-4分钟。
为何短视频的这一波冲击没有给到华语音乐?
音乐越来越短?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现在欧美的流行音乐越来越短了。
根据《Quartz》的统计,2013年至2018年,Billboard百大热门金曲的平均时长缩短了20秒。
在传统印象里,一首歌大概在3分钟左右,但现在,2分钟才是主流。
这一变化在2020年,进入短视频时代后尤其如此。
贾斯汀·比伯的专辑《Justice》一共22首歌,时长几乎都在2分半。
TikTok热单《Kill Bill》只有2分33秒。
New Jeans的EP《Get Up》里,最长的歌曲都不会超过2分34秒。
《芭比》的主题曲甚至只有1分49秒。
不止是时长变短,连带歌名都一起缩短了。
根据数据与内容公司Priceonomics的报告显示,以单个单词为歌名的歌曲,出现频率是60年代的2.5 倍。
刚刚在超级碗上表演的Kendrick Lamar,他的专辑《DAMN.》里,14首歌的歌名全都是一个单词。
但奇怪的是,短视频对歌曲长度的偏好却并没有影响到华语音乐。
主流音乐人发布的歌曲,仍然是3-4分钟的传统时长。
毛不易的新专辑《冒险精神》,时长都在4分多种,甚至还有5分钟的。
林俊杰的新专辑也基本是在这个时长。
QQ音乐流行榜指数排名前十的,平均时长甚至都超过4分钟。
同样都经历了短视频的冲击,怎么这一波没给到华语音乐?
为何有这种差异?
一方面是因为华语和欧美的音乐平台算法机制不同。
在欧美,流媒体和TikTok的整合度更高。
TikTok上的音乐片段可以直接链接到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体平台,流行音乐数据也会被流媒体平台用于推荐算法。
再加上欧美用户更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即刻吸引力,倾向于单曲消费,习惯快速切换。
所以TikTok的算法更偏好短小、节奏感强、易模仿的音乐片段。
由于流媒体和TikTok的高度整合,流媒体也更倾向于推荐短小的歌曲。
况且欧美主要的音乐推广平台就是TikTok和流媒体,且都是算法主导,算法的偏好自然会影响音乐人的创作。
不管是Harry Styles的《As It Was》还是SZA的《Kill Bill》,时长都在2分半左右,但播放量都破了20亿。
但华语音乐市场不同。
我们更多是将流媒体作为音乐收藏和重复聆听的工具,用户的主动搜索行为更多,不完全依赖算法推荐。
而且在短视频平台,音乐更多是作为背景或辅助元素,用户的互动也是围绕视频内容而非音乐。
所以国内的短视频算法不会特别侧重音乐内容的推广。
音乐人在创作时更多的还是遵循以往的传统,不会受到太大的改变。
音乐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让二者有所不同。
欧美的流媒体主导了音乐市场,这让他们的歌曲长度直接与利益挂钩。
以Spotify和Apple Music为例。
在Spotify每播放一次,音乐人就会拿到0.004美元,在Apple Music上,单次播放的分成则是0.008美元。
由于是按次数计费,所以相同时长里,歌曲越短,被播放的次数就越多,音乐人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尤其是在今天,流媒体收入已经占到音乐行业收入的75%,一切向钱看,音乐人自然会创作更简短的歌。
而华语地区,唱片公司还是占主导地位,音乐人收入更多依赖线下演出和商业合作,这就更需要完整作品支撑。
而且从文化角度而言,华语地区的集体主义文化更重视传统和连续性。
再加上深受诗词文化影响,更重视歌曲的叙事性和情感表达。
华语音乐听众仍然欣赏较为完整的音乐作品,重视歌曲的叙事性和情感表达。
而欧美的音乐传统一向是以节奏和旋律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
再加上英语是非声调语言,旋律创作不受声调限制,歌词的重要性会相对降低。
所以即便歌曲时长变短,只要旋律和节奏到位,音乐本身的表达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重视歌词表达的华语音乐就不行了。
短视频的影响,未必全是坏事?
我们常说,短视频让乐坛完了。
其实,海内外都受到了短视频神曲的冲击,国外的情况也不比国内好。
前段时间,海外很多知名歌手都对TikTok开火。
卖过1.6亿张唱片的Halsey说,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现在“唯TikTok是图”,不仅给他们安排了TikTok内容数量指标,而且发歌时间也由不得自己,而是被平台热点和趋势绑架。
但其实,短视频带来的并非都是坏事。
从某种程度而言,它可能会催生新的音乐风格。
就拿节奏来说。
短视频对短小、节奏感强的偏爱,会促使音乐人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比如简洁的编曲,但更强烈的记忆点设计。
典型就是《Bad Guy》。
那个让人忍不住抖腿的节奏就是碧莉的哥哥在澳洲某个街头等红绿灯时,随手录下的给盲人过马路听的等待音。
正是对这个新音色的妙用,才让这首歌在全球屠榜。
对于华语音乐来说更是如此。
现在的音乐必须要在30秒内抓住用户的耳朵,否则就会被切歌。
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歌词,轻视编曲,这才让我们在洗脑神曲的冲击下没有招架能力。
所以,编曲或许可以作为华语音乐下一个突破的着力点。
因为歌曲的质量并非完全由歌词决定,就像The Weeknd的《Faith》。
单看歌词,只会觉得这又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失恋歌曲,但搭配上“一波三折”的编曲,从New Wave到失真的人声,最后落到迷幻风。
这种层次感让一首悲伤情歌直接变成了一张过山车入场券。
以前,人们愿意花很长的时间聆听爵士乐。
即便是在“没有电台会播放6分钟的单曲”的质疑声中,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仍然能登上榜首。
但现在,音乐短平快已经是不争的现实。
所以,适应变化比起抗拒更重要。
印客选题会大公开!
快来看看我们是如何选出百万稿子的~
作者:疏风
责编:律也人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请扫码加小印 回复【入群】
- 欢迎关注少禾成长视频号 -
不管长发还是短发,细长的流苏都能驾驭。
简约设计的优势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搭配,假期的休闲风、上班的通勤风、或者参加晚宴的礼服,用这一款就够了。
流苏的摆动是整体造型的最佳点缀,金属色泽增加了几分优雅,与珍珠搭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