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年被算法定价。

封面 I 瑶一瑶抖音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网红江湖,从来不乏新鲜事。

这一次,审判者的目光聚焦到年仅4岁便拥粉2100万的网红“瑶一瑶小肉包”身上。

事情的起因源于近日“瑶一瑶”账号发布的一则视频:小女孩在路上蹦蹦跳跳地走着,被旁边的小男孩突然用脚绊倒,随后她摔倒并大哭。


图源: 中国蓝新闻

对此有网友提醒:“小男孩类似这样开玩笑已经好多次,这样的行为太危险”,然而其母亲则回复称“上次这样没拍到,说让这个轻轻地弄,但是小孩不会是我教的”。


图源: 抖音评论

旋即,一场质疑“瑶一瑶”母亲为了流量故意摆拍的舆论铺天盖地袭来。指责父母“用童真换流量”。

2月13日,其母发千字长文予以否认并贴出和律师聊天记录,要和“造谣”摆拍者碰一碰。


图源: 瑶一瑶微博

某种程度上来说,“晒娃”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普遍现象,但当泼天的流量席卷而来,不少父母便在金钱的诱惑下将未成年人置于“商业的中心场”,“晒娃”也就成了“啃娃”。

其中可探讨的空间是巨大的,其中最值得质疑的便是当儿童深陷“网红圈”,沦为“赚钱工具”,这于法于德于情于理似乎都是有悖的。

而今天,这样的恶果正在放大。


在当下短视频的黄金时代,一张稚嫩的脸庞可能比任何广告牌更值钱。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提出广告创意的3B原则,即:‌美女(Beauty)、婴儿(Baby)和动物(Beast)‌。因为它们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

的确,人们对儿童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瑶一瑶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出生于贵州铜仁小乡村的女孩,本应在田野间无忧无虑地玩耍,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纯真的幼年时光。


图源: 瑶一瑶抖音

但命运的齿轮在2021年,瑶一瑶一岁多时悄然转动,父母将她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网络 ,那胖嘟嘟的脸蛋、天真无邪的笑容和奶声奶气的话语,瞬间击中了网友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瑶一瑶的走红轨迹,正是流量经济最赤裸的注脚。她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狂传播,成为人们聊天时不可或缺的 “调味剂”;她的日常被切割为30秒的短视频,供人们娱乐,而她的生活也如《楚门的世界》一般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真人秀:

同龄人的恶作剧、夸张的哭闹表情、精心“捕捉”的剧情冲突,无不瞄准观众的“萌点”。

时至今日,仅在抖音平台,瑶一瑶便拥有 2100 万粉丝,成为超级网红,随便一条视频的播放量都能轻松破百万。


图源:瑶一瑶抖音

巨大的流量背后,是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据相关爆料,瑶一瑶的广告报价高达 48 万 / 单,平均每月能接到三单左右,月入约 144 万,年收入轻松破千万 ;商业合作等机会也如同雪花般纷纷向她飘落。

至此,瑶一瑶的短视频也从“记录成长”变成了“生产内容”,而父母则扮演着“经纪人”角色,用孩子的纯真换取真金白银。“记录成长”的温情面纱下,藏着一本冰冷的账本。


对此有教育专家尖锐指出:长期暴露于镜头可能扭曲自我认知,而商业合作早已将她的童年异化为“产品生命周期”。

其实,瑶一瑶的争议远不止摆拍这一项,有网友发现,脱离了母亲滤镜的瑶一瑶小脸蛋看着有点疲惫,竟然有了黑眼圈;更有人爆料瑶一瑶到现在还没入学,整天忙着拍视频、接广告。

虽然她的母亲都在长文回应中否认,但这场争议背后的流量反思依然是有价值的。

当商业流量侵占了瑶一瑶的童年边界,当孩子的天真成为算法推荐的“萌点”,当摔跤的哭声被剪辑成“爆款密码”,我们不得不追问:流量诱惑下,谁在消费孩子的童年?“适度”与“过度”的边界又在哪里?


当童年被算法标价,纯真便成了消费品。

儿童网红“瑶一瑶”绝非个例,网红经济的“金钱”导向催生了短视频时代的各色魑魅魍魉:

三岁女孩被喂到70斤做吃播,五岁幼童对着镜头大谈“渣男哲学”,换牙期的孩子熟练带货……


图源: 红星新闻

小小年纪便“被迫营业”,按照剧本或卖萌搞笑,或唱歌跳舞,或卖惨卖货,甚至一个展示双胞胎日常的账号月入15万,直播带货销售额单月突破500万。

这些荒诞的场景,不仅是流量算法选中的“爆款密码”,更是短视频时代的常态。

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尚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被推向商业的流量场,他们在无法选择的年纪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这本身就是对童年的一种残忍。

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言:“当童年被脚本绑架,自我意识便成了奢侈品。”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利用儿童进行有害身心的表演;早在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便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

但现实却充满漏洞。MCN机构以成年人身份为未成年主播注册账号便轻易躲过。

法律的红线在流量狂欢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而作为抖音平台虽然禁止0-18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开通直播权限,并对未成年人从事短视频行业制定了诸多限制。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收效甚微。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瑶一瑶们”被推上商业舞台,他们的童年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切割成无数个15秒的片段,成为这条争议产业链中最刺眼的符号。


图源: 瑶一瑶抖音

本质上,这种现象是成人社会对流量的集体妥协。当我们一边谴责父母“消费童年”,一边为萌娃视频贡献千万播放量时,早已成为流量共谋者。

其中的原因极具诱惑,面对这样一场盛大的商业盛宴,流量时代的童年保卫战,注定是一场与人性贪欲的博弈。


当纯真成为算法中的流量密码,童年的消逝便早已从预言变为现实。

美国传播学家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写道:‌“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儿童羞耻感被冲淡,而儿 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


图源:豆包AI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这一预言以更暴烈的方式加速兑现。四岁网红“瑶一瑶”们的故事,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童年消逝的鲜活注脚——当纯真成为算法中的流量密码,当稚嫩的脸庞被推入商业洪流,童年的消逝在当下有了更为猛烈的注解。

如果说传统媒介时代,儿童的异化仅仅是“沙发上的土豆”,那如今短视频平台将儿童推向前所未有的前台,对儿童生活的参与也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瑶一瑶们而言,他们没有一刻生活在现实世界,而是始终生活在父母精心编织的短视频脚本里,她的生活轨迹已被流量彻底重构。

某种程度上来说,瑶一瑶们在算法规训中学会的不再是探索世界,而是如何成为合格的“数据劳工”。

记录成长与消费童年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孩子的情绪作为表演工具。瑶一瑶的母亲承诺“未来让她自己选择”,但若童年已被流量重塑,自由选择权或许早已名存实亡。

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她的可爱点赞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是参与一场童年的拍卖?

诚然,瑶一瑶的困境,是数字时代儿童异化的缩影。也为社会提供了审视儿童权益与网红群体的独特样本。

当2000万粉丝成为衡量瑶一瑶童年价值的标尺,我们亟需重拾尼尔・波兹曼的忧思:在流量与成长的跷跷板上,童年的重量永远不该被数据量化。

但重建童年的边界需要整个时代的清醒。

可问题在于,当流量成为追求,当商业成为目的,成年人教会孩子的是如何表演,却忘了教他们如何生活。

而这,才是流量时代的最大悲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