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凉山还裹在淡淡的青灰色薄雾中,喜德站站外的小坡上已经缀满靛蓝色的衣角。
2月13日,是成昆铁路沿线中学开学的日子,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已经早早排起了长队。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这趟被大凉山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专属校车”的列车,迎来了春季开学季。
沙马伍呷松开姐姐的袖口挤进人群,现在读高一的她,每个月都要坐“慢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已经成为了这趟“校车”的老朋友。对于很多大凉山的孩子而言,“慢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条连通山外世界的“钢铁巨龙”,搭载着少年的憧憬,一路翻山越岭。
走出大山看世界
火车的鸣笛声穿透喜德的山岚,“慢火车”启程出发,新学期的旅程正式开始。少年们嬉笑打闹,争夺着靠窗座位,小姑娘们挤在一起翻阅着书架上的书籍。这是“慢火车”开学季的寻常景象,也是大凉山深处无数少年命运的启航时刻。在凉山,很多孩子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世界,都是通过这列“神奇”的火车。
沙马伍呷也是如此。“慢火车”是她和世界接触的第一个窗口,承载着童年幼稚又柔软的记忆。小时候,沙马的爸爸常坐“慢火车”外出务工,每次回家,总会给女儿带来很多新奇的糖果。“那些甜甜的糖果,就是我和外面世界的第一个连接。”沙马伍呷笑着说,小时候的她其实从没有见过火车,只知道是一个大大的绿色箱子,而这个箱子会给家里带来希望,也带来幸福。高一开学去西昌,沙马伍呷第一次亲眼见到火车,第一次坐火车去了“很远”的地方:“我知道火车的尽头没有儿时想象的‘糖做的地方’,但火车会带我去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世界。”
海来各角日是喜德站的保安,十几年来,他站在站台上,看着一拨又一拨彝族孩子从这里上车,走出大山。对于海来自己,“慢火车”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家里的3个侄女已经顺利进入大学,而她们都是从喜德站的站台出发,走向广阔天地。海来各角日还记得送侄女海来阿加第一次出门读高中的情景。孩子很紧张,紧紧地抓着他的衣角,眼神却在站台上好奇地东张西望,看着人来人往,她好奇地问大家都要去哪里。“我告诉她,‘慢火车’上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有自己的前程和期待,你也会坐着‘慢火车’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地。”
车厢里的星辰大海
学习车厢里,沙马伍呷正一笔一画地写下“冲进年级前十”的愿望。她的身后,孩子们正迫不及待地将写好的心愿贴在“新学期心愿墙”上。这是这列“校车”为孩子们准备的开学小仪式。彩色便签纸在光影中翻飞,宛如即将振翅的蝴蝶,会搭着他们写下的愿望,飞得又高又远。
依尔小倩是喜德瓦尔中学高三的学生。她的心愿很简单,希望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努力,考上心仪的好大学。读高中前,她总听家里的哥哥姐姐们说“慢火车”给了他们很多帮助,后来自己也坐着“慢火车”求学,才发现这份帮助不仅仅是便捷、实惠的距离跨越,“学会了独立,也拓宽了视野,未来变得清晰又明确。”在一趟趟旅途中,学生们看见星辰,了解大海,也在摇晃的车厢里,学习着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维度。
车厢的另一头,另一群孩子也正兴奋地讨论着未来。“我要当医生,治病救人!”“我要做一个‘有钱人’,给家里盖更大的房子,给阿莫(妈妈)和妹妹买漂亮衣服!”还有人想成为边防军人,他说军人是了不起的职业,将来一定要成为保家卫国的男子汉。而沙马伍呷说,将来她要做一名老师,走出大山学知识,再回到这里教学生。他们交谈的声音不算大,混杂在“慢火车”的轰鸣中,耳边却仿佛响起命运交响曲的前奏。
半个世纪的温情守护
一个半小时后,火车缓缓到达西昌站,列车长吉布日哈接过沙马伍呷手中的行李箱,顺手扶正一个险些跌倒的男孩。他默默地守护着孩子们的上学路,就像“慢火车”在50余年的时光里,守护着凉山人民的出行。
“我坐着‘慢火车’长大,坐着‘慢火车’去外地读书,现在又回到了‘慢火车’。”吉布日哈感慨到。这是他作为列车长的第一个开学季,幸福又骄傲,他要带更多的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看着他们,就像和当时的自己在对话。”
这趟逢站必停、最低票价2元的“慢火车”,已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间穿行了半个世纪,运送过数十万山区学子。黑吉布则已经连续六年坐“慢火车”上学,在她的心中,这就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烟火人间。老乡们彼此关心,同学间互相帮助,车站、列车上的叔叔阿姨穿着最挺拔的制服守护着他们出行的每一步。
大山深处,绿皮火车不知疲倦地穿行,它运送了阿玛背篓里的鸡鸭与果蔬,见证着少年们手捧习题册与录取通知书,也将继续托起大凉山生生不息的梦想。
“慢火车”不慢,它是很多少年抵达未来的快车;“小”慢车不小,它搭载着很多了不起的“大”愿望,它驮着大凉山好多的星星,正轰隆隆地开往春天,去追赶遥远的太阳。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西昌车务段 成都客运段 西昌工电段 西昌机务段
文字:周子琳
图片:张志力 李富彬 周子琳 马云龙
视频:张志力 李富彬 周子琳 马云龙
编辑:马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