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相当多食品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技术等条件的局限性,许多食品添加剂的潜在风险未被掌握。
当条件成熟时,一些安全风险被揭示或因工艺技术革新而变得“可有可无”的食品添加剂必然走下神坛。
2月8日起,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下简称新版国标)正式实施,使用10年的2014版标准同时废止。
对公众而言,更科学、严谨的标准将让菜篮子和餐桌更加健康安全,对于食品行业,这则是一场行业洗牌“赛跑”的开始。
小心谨慎
新版国标严格限制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使用,黄油、浓缩黄油、淀粉制品、面包、糕点以及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预制肉制品、肉罐头、果蔬汁(浆)等食品中均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防腐剂。
新版国标仅允许五类食品限量添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新版国标实施一周,宇兵小心谨慎了一周,2月14日一早,作为盒马奥莱敏众菜场店店长的他和前六天一样,逐一拿起烘焙货架上的面包糕点,仔细查看标签上的配料信息,确认没有“脱氢乙酸”“脱氢乙酸钠”后,走向店铺深处的饮料和罐头区。
“仔细点总没错。”宇兵说,新版国标禁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涉及的大部分食品在店里都有销售,上级公司会在采购进货、仓储物流等环节严格筛查,就算是门店现制现售的食品,标签内容也是严格按照总部规定打印的,尽管如此,门店还会再复查一遍,以防万一。
看了一周配料表,宇兵有了心得:“面包糕点这类商品的防腐剂都换成了丙酸钙、山梨酸,或者两种及以上防腐剂加在一起的复配防腐剂。”
宇兵查看商品配料表。 陈玺撼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机走访了沪上5家商超,查看了40款预包装或现制现售面包糕点商品,得出和宇兵相似的结论,超过一半的商品使用了丙酸钙,超过四分之一的使用了山梨酸、山梨酸钾,还有两款商品使用了纳他霉素。相较于糕点、蛋糕,面包更偏爱使用丙酸钙,糕点、蛋糕主要添加的防腐剂是山梨酸、山梨酸钾。
与食品经营企业相比,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产出的主要源头,压力更大。上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波谈及食品添加剂,十分谨慎:“新版国标一年前发布时,我们就注意到偶氮甲酰胺不再作为食品添加剂,采购原料和洽谈合作时就留意避开这类物质,阻断其进入生产环节的路径。”
陈世波告诉记者,偶氮甲酰胺此前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面粉的筋道还可以漂白面粉,但不是“必要添加物”,福新面粉从未使用过该物质,“曾有客户出于配方需要,想定制添加该物质的面粉,但双方只停留在接洽阶段,没了下文。真要合作,严格按照规定,也要商量换配方”。
福新面粉仅有少数产品添加了食品添加剂,而且优先选用酶制剂。 受访者供图
十字路口
每一次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则的调整,对食品行业都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像偶氮甲酰胺这样的“非必要添加物”还好,多数从业者基本都能避开,但作为“经典防腐剂”的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不少食品生产经营者短期内还无法摆脱对其的依赖,需要加大在转型研发、生产等方面的投入。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食化所工程师介绍,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早在1998年就在中国被允许添加进食品,起到防霉、防腐、保鲜等作用,当时的食品安全评估结果认为它是安全的,且防霉作用不易受光、热、酸碱度等环境的影响。
然而,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风险评估的深入,脱氢乙酸及其钠盐逐渐变得不能完全信赖。有动物实验研究指出,长期大量摄入该类物质,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与体重下降,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凝血能力、神经系统。
尽管目前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直接证据尚不充分,但出于最审慎的考量,中国还是在新版国标中大幅缩减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使用范围。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被禁后,丙酸钙、山梨酸钾成为“主力替补”。 陈玺撼摄
“这次的调整,是完全站在公众健康安全的角度而作出的,但在业内,争议不小。”一家烘焙品牌的品控负责人透露,2021年新版国标征求意见时,业内就对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被禁后的替代品提出疑虑,无论是丙酸钙还是山梨酸钾,在特定环境下的稳定性都不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前者受酸碱度影响较大,后者更适合中性、微酸的环境,不耐高温,还容易使食物风味偏酸。所以,当时就有人建议延长新版国标发布后的“缓冲期”,给业内更多时间寻找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继任者”。
该人士断言,尽管新版国标给了行业一年的“缓冲期”才正式实施,但直到目前,大家还没找到完美的替代品,还需要投入更多成本用于替代品的研发测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规模、资金有限的食品企业走到了十字路口——是决定孤注一掷找到替代品,还是砍掉受新版国标影响的高风险品类,抑或直接“躺平”,忽视配方调整可能产生的品质、风味等方面的退化风险,抄其他企业的作业,直接用丙酸钙或山梨酸钾替换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记者从闵行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该区有2.6万多家持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新版国标发布前,监管部门已多次调研、指导相关企业“未雨绸缪”,帮助有困惑的企业与业内同行对接交流,携手应对新版国标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送服务上门,帮助食品经营企业排查风险。 陈玺撼摄
不走捷径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后继乏人”的困境,再次给从业者敲响警钟:食品添加剂好用,但突然就可能不让用,过于依赖,风险巨大。
面粉处理剂偶氮甲酰胺就是前车之鉴,作为溴酸钾的“继任者”,国际权威机构1966年就对其作出了评估,结论是“很安全”,给出的安全剂量是不超过45毫克/公斤。
但欧盟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都将偶氮甲酰胺拉入食品添加剂“黑名单”,也是出于极其审慎的考量——有研究指出其在职业暴露的条件下可能诱发哮喘或过敏,还有研究指出其产生的氨基脲等物质对动物有潜在的致癌风险,既然安全性未有权威确凿的结论,索性不用。此举一度让未禁用偶氮甲酰胺的美国市场及其从业者陷入被动,尤其是面粉生产环节及其下游的面制品企业和餐饮连锁品牌。
“早一步布局,减少对添加剂的依赖,是食品企业长期健康运营的关键。”上海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厂长徐刚表示,杏花楼做食品的规矩一直都是“能不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其占产值六成的广式月饼就从来不用添加剂,厂里目前只用山梨酸钾这一种防腐剂,用它的产品两只手就数得过来,SKU(最小存货单位)占比不到2%。
加防腐剂是保持食品品质的捷径,要做到不加、少加添加剂,就要花更多“笨功夫”,投入更多真金白银。
上海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总监沈珏拿出两包青团,翻到背面,撕开其中一包,过了一分钟,进了空气的那包青团背后的除氧剂指示条变成了蓝紫色,而包装完好的那包是粉色,“除氧剂会吸附一定量的氧气,包装完成后食品会静置一段时间,工人看到指示条没变蓝紫色,就说明包装里的氧气被控制住了,才会放产品出厂”。
除氧剂物理吸附氧气,进而控制微生物。 陈玺撼摄
防止食物腐坏,必须严格控制生产、包装环节中的微生物和空气,最关键的是生产环境的净化,尽量不让细菌霉菌接触食物,为此,杏花楼专门投入数千万元建设洁净度标准达到30万级的净化车间,还引进了昂贵的进口包装设备和包材,确保包装的气密性和耐穿刺能力。
杏花楼净化车间。 受访者供图
对比产品包装,右边的包装在灯光下显得有些灰蒙蒙的,徐刚介绍,这是更贵的包材,气密性高,更耐穿刺。 陈玺撼摄
徐刚坦言,严控防腐剂会导致保质期更长(一般6个月至12个月)的产品品类减少,损失一些预包装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但换来的是杏花楼在消费者心目中新鲜和品质的口碑。
福新面粉则从源头找办法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陈世波坦言,面粉行业很“卷”,越来越多客户对面粉生产提出个性化要求,比如,做出来的面条要更顺滑、包子出蒸屉后不容易收缩,常规的做法是寻找合适的添加剂来满足,但福新面粉不想走捷径,想花更多精力找到有特性的小麦,用天然的方法也能达成客户的期待。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