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黎奥运会发生了一件挺奇特的事儿:大家最热议的竟然是“运动员宿舍没装空调”,这些消息太火了,害得好多人都把开幕式和比赛时间给忘了。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以后说不定会有“没一个国家乐意主动申请办奥运会”的可能。
奥运会就像一本算来算去的经济账本。
奥运会历史很长,但要聊起它给经济带来的大转变,得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会儿算起。
这次奥运会头一回尝试用商业方式来筹钱,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新路子,纷纷抢着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从那以后,国际奥委会也跟着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最显眼的特点就是电视转播权的价格高得惊人。
在好多届的奥运会里,只要哪个地方能当上奥运举办地,那的经济就会大涨一把。
1964年,日本在东京热热闹闹地办了第18届奥运会,结果他们的GDP增速嗖地一下,从10%跳到了26%,连日本自己国家的好多经济大拿都没料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一位经济专家在采访时直说:“这一年的奥运会,标志着日本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如果只谈“体育精神”,那么举办一场盛大的奥运会看起来就像是赔本的买卖。但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它创造了“赚得比花得多”的新奇迹,总共赚了32.9亿美元。
这些钱是从好几个地方挣来的。
体育赛事向来能促进旅游业,那些亲自到场看比赛的成千上万观众,就是旅游大军的主力。就拿1984年洛杉矶的比赛来说,他们给当地带来了4.4亿美元的收入。这不仅让酒店、餐饮等行业火了起来,最明显的效益还体现在门票销售上。
另外,大型体育赛事一般都会上电视直播,直播的电视台得给赛事主办方交转播费,这已经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了。
随着奥运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转播费用也年年往上涨。美国有家电视广播公司,甚至还通过转卖转播权来赚钱,就比如在13届冬奥会上,他们一下子就赚了4800万美元。
除了这些,像体育纪念币和体育彩票的销售带来的大量收入,也都是奥运会经济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亚洲范围内来说,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带来了一个奇迹般的开端。
一开始申请举办奥运会时,对政治人物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大胆的尝试。
那时候,韩国的经济刚开始好转,但因为政治不稳定和军事独裁,国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短短4年里,总统都可能换了3个。那时候的韩国人,整天忙着游行抗议,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
韩国奥委会的头儿朴钟圭,还是决定劝总统搏一把,他觉得日本因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发展得飞快,也想让韩国试试这条路。
那时候,朴钟圭面临着挺难的选择,因为国际国内的情况都不太好:1987年,韩国有架客机爆炸,200多条人命没了;再加上那时候冷战还没完,莫斯科奥运会和洛杉矶奥运会都遭到了两大阵营的相互抵制。
只有两大阵营能和解,汉城奥运会才有可能顺利举行。
1987年,反对党的头头金大中、金泳三,还有萨马兰奇聚到了一块儿。之后,韩国为了办好奥运会,使劲浑身解数想让大伙儿都参与进来,不论是信教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投身其中了。
他们喊出的标语是“全球聚焦汉城,汉城拥抱世界”,并且,汉城奥运会期间的采访报道盛况空前,堪称世界新闻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将近九成的韩国人对在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感到骄傲,这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心。
韩国老百姓的想法挺直接:“要是打定主意要做这件事,那就先把家里打扫得亮堂堂的,再换上好看的衣裳。”
对这些事业的投入给韩国带来了1.9万亿韩元的收益,同时还让34万人有了工作。另外,因为旅游业和电视转播权,韩国政府还赚进了3亿美元的外汇。
对韩国那些想要走向世界的企业来说,汉城奥运会简直就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
许多西方国家在汉城奥运会后,对韩国的经济有了新的看法,觉得跟韩国做生意很重要,这样一来,就大大推动了韩国和世界各地的经济合作。
回头看看,汉城奥运会对韩国来说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幸运的是他们把握住了。
同样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也是一段令人惊叹的传奇。
那时候,北京市政府算了一笔账,说奥运会直接投资总共要花1349亿,这里面有1068亿都是用来建新的基础设施的。
花了8年时间准备的这项工作,建起了好多场馆和服务设施,给中国带来了200万个工作机会。
比赛前后那段时间,建筑行业、旅游行业、房地产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同时,“绿色奥运”的想法也极大地促进了环保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壮大。
奥运会结束后,北京也借着这个机会,好好谋划了一番,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得不说,有些国外的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后出了名,但很快就因为热度退去而被大家遗忘,北京可没走这条路。
那时候,北京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身份展现在全球面前,而奥运会就像一扇大门,让全世界得以窥见北京,也认识了中国。
而且中国是个大国,奥运经济对它的影响本来就不大。2007年时,咱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达到了3万亿,这可比雅典奥运会前希腊的经济规模要大上16倍呢,韩国跟咱们比那就更没法提了。
各国运动员离开后,从奥运场馆怎么在比赛后用起来的角度看,现在大部分场馆都有了挺周全的使用计划,会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后,慢慢对公众开放。
北京把奥林匹克中心看作是六大高档商业区里的一个,靠着以前建好的基础设备,奥林匹克运动场地现在主要用来办文艺表演和体育竞赛,这让北京的“后奥运”时期经济依旧很有活力。
奥运带来的荣耀光芒渐渐褪去
以往有很多奥运会都带动了经济发展,就拿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说,开幕式场面真是“超级壮观”,全球有45亿人一块看了直播,到现场看的人也多达750万,这绝对是奥运会历史上最闪耀的时刻。
北京奥运会造就了很多体育大明星,像博尔特就是其中的一个。
转眼间又过了十多年,情况却猛地来了个大转弯,奥运会突然变成了“单身贵族的聚会”。
其实,尽管这几十年来世界经济有了飞速的进步,但举办奥运会就像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光是建场馆这一项开销,就让很多城市打了退堂鼓。
这么庞大的经济开销,大部分国家都承担不起,这也就是为啥美国历史上能办好多次奥运会,而很多其他国家一次都没办成。
也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奥运会办砸了,一个城市可能会因此穷上十年呢。”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和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简直就是两个活生生的典范。
里约奥运会搞了一堆没完工的工程,还欠下一大笔债,让整个国家都背上了重担。这都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也没人帮他们承担这个后果。
东京奥运会本来定在2020年办,但因为疫情就推迟了一年。这一推,引出了好多没料到的事儿,结果东京为了这届奥运会,花了320亿美元,这可是史无前例的高花费啊。
就连经济总量不小的东京,也被这次奥运会狠狠“砸了一拳”,更别提那些发展中国家了。
连着两届奥运会都表明,办这种大型体育活动,不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好帮手,反而成了拖国家后腿的“花钱大户”。
体育强国能借奥运佳绩塑造国际形象,还能“捧红”一堆体育明星,让他们的影响力长久延续。
不过现在这些都已经结束了。
这就是因为在世界经济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奥运会的原本意义变了样。它原本代表着“和平”和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但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慢慢变成了各国比拼经济实力的场合。
北京的奥运场馆都被好好保护并利用了起来,但不少其他国家的奥运场馆却遭遇被废弃的命运。观众也因商业气息过重而不满。不过,对举办奥运会的国家来说,商业价值确实很重要,毕竟几百亿不是小数目,得想着怎么赚回来,这就难免会产生矛盾。
大家对体育赛事的热情越来越低了,现在每个国家的媒体都在进步,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把人们的兴趣都分散了,这也让奥运会的吸引力没那么强了。
以中国来说,经过好多届奥运会的举办,很多国家和人民都认识了中国。但现在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不用再靠体育赛事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了,所以对国际体育比赛的依赖就小了很多。
问题来了,要是真没哪个国家愿意办奥运会了,那会是个啥场面呢?
奥运会历来没有固定的举办地点,要是所有备选地都不行了,国际奥委会就得自己动手找“接盘侠”,实在不行,还得自己掏钱搞定这事儿。
这样一来,奥运会的场面就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壮观了,像北京奥运会那样的精彩瞬间,以后就只会留在人们的回忆里了。
相应的,它的规模和影响力会慢慢变小,规模不大了,那些国际大牌的投资就会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奥运会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要是其他比赛的奖项比奥运会还重要,那就说明奥运会快变成次要赛事了。
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搭不起来,还怎么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呢?
但可以确定的是,国际奥委会不会因为钱的问题就不办奥运会了。毕竟,奥运会一开始可不是为了这个才办的,奥运精神一直都是“更快、更高、更强”,遇到挑战,更应该勇敢面对才对。
另外,“申办”就是说“申请来办”。要是没城市申请,也不代表那一届奥运会就没地方办,说不定会有几个国家一起办奥运会呢。
只要赚得到钱,奥运会还是能办下去的。你看塞内加尔办的夏季青奥会,奥组委自己都掏腰包支持了,这就算是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