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亚冬会,山东8名冰雪健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自由式滑雪、短道速滑、越野滑雪、滑雪登山、单板滑雪等项目上共夺得3金4银2铜的好成绩。其中,来自山东的短道速滑队员公俐以出色的表现强势助力中国队收获极具分量的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本届赛事中备受瞩目的新星。这枚奖牌不仅刷新了山东短道速滑队的历史成绩,也让这支起步晚、条件艰苦的队伍走进大众视野。
从零艰难起步,到如今在亚冬会领奖台上绽放光芒,山东短道速滑队冰刀划过的每一寸冰面,都镌刻着血汗与坚守的印记。2月13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山东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刘晓颖,探寻这支队伍背后不为人知的拼搏故事。
从“白板”到世界级选手
短道速滑场上,胜负只在毫厘间。2月9日,在亚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凭借山东选手公俐在最后时刻的关键超越,最终中国队以4分11秒371的成绩击败宿敌韩国队,助力中国短道速滑队在本届亚冬会拿下第二枚金牌。
“我认为这是信念的力量,我一直觉得我们一定会成功!”赛后,这名青岛姑娘透露,自己在接棒后一直在寻找机会超越韩国选手金吉莉,“超越的那一刻特别刺激,特别惊心动魄,自己也不敢相信能做出这么精彩的动作。”
公俐弯道超越韩国名将的瞬间,让无数观众热血沸腾。而这份荣光的背后,是十余年来刻骨铭心的坚持。
在短道速滑领域,公俐算得上“大器晚成”。11岁的年纪,有些孩子已经参加全国比赛,公俐却刚刚通过“轮转冰”选才模式进入省短道速滑队开始短道速滑训练。省短道速滑队主教练刘晓颖是公俐当时的教练,她回忆,公俐进队时滑冰是零基础,“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白板’,完全跟不上其他队员。”
但是,很快刘晓颖就从公俐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气质,“这孩子从小就特别能吃苦,意志品质格外顽强,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刘晓颖记得,公俐刚入队时,滑50圈是一组训练任务。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俐总是落在最后,教练组都以为她滑完一组就会停下来休息,但她却咬牙坚持跟着滑了七组半,直到累得瘫倒在冰面上,站都站不起来。
“她真的是玩儿命练,无论是下雨天还是下雪天,照样在室外进行体能训练。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脚都磨破、磨伤了,但从没喊苦喊累。”刘晓颖说。
正是凭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不服输的劲头,公俐一步步崭露头角。2015年,公俐入选了国家集训队,成为山东省首位参加青年冬奥会的运动员。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女子团体3000米接力决赛中,公俐联手贾惠凌、李璇、李硕,为山东省夺得历史上首枚全国最高水平短道速滑赛事团体接力项目金牌。
此后,公俐稳扎稳打,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在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公俐和队友合作摘得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随后又获得了女子1000米比赛的铜牌和女子3000米接力的铜牌。在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赛北京站、首尔站比赛中,公俐搭档队友在混合团体接力项目中夺得1金1银。
一年当作三年练
在山东短道速滑队,不乏像公俐一样顽强拼搏的队员,更不缺浸满汗水的奋斗故事。
“山东没有冰,但我们有一腔热血。”2010年,31岁的刘晓颖在青岛国信冰场完成职业生涯最后一战后,毅然与爱人杨占宇从吉林来到山东,开始了他们的拓荒之旅,山东短道速滑从零组建队伍。
彼时,国内冰雪强省已培养出多位奥运冠军,而山东省内冬季运动几近空白,在项目开展初期,不仅冰场稀缺,专业人才更是匮乏。
作为教练,刘晓颖甚至需要从最基本的滑行技术教起。已成为国家队中坚力量的李文龙,是与公俐同年进入山东队的第一批短道速滑运动员,同样也是从“白板”起步。刘晓颖分享了一个当时让她哭笑不得的故事,“李文龙入队的时候根本不会滑冰,第一天就练哭了。我问他‘你不是说你会滑冰吗’。结果他说,‘我会滑大野冰’。”
要想追赶冰雪强省,常规的训练模式显然行不通。
“我们起步晚,只能把一天掰开当成好几天使,一年当作三年练,高强度训练,尽快让山东短道速滑发展起来,否则永远赶不上人家。”刘晓颖说。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这是刘晓颖作为运动员时期的座右铭。成为教练后,她把这股拼搏精神也传递给了自己的队员们。
“我们那会儿每天真是起早贪黑,教练和运动员劲儿往一处使,同吃同住,就想把山东短道速滑这个大旗扛起来。”在体能训练上,当时运动员们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每周万米耐力跑、每日极限挑战式训练……这些“魔鬼项目”成为队员们的日常。在刘晓颖看来,这不仅能提升体能,更是对心理素质的一种磨炼。
“山东孩子实在,意志力强,认准目标就拼到底。”她感慨道,自己经常被这些年轻的队员们感动着。
刘晓颖记得,有一次在训练中,李文龙磨刀时双手不慎按在了刀上,鲜血直流,缝了好几针。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可李文龙害怕耽误训练,每天双手举着坚持上冰,硬是一天都没有落下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二十多年的运动员职业经历,让刘晓颖更能与队员感同身受。她深知每个队员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因此因材施教成了她训练的核心原则。对于爆发力强但耐力不足的队员,她会专门设计一系列针对性的耐力训练课程;对于技术细腻但力量稍弱的队员,则着重进行力量强化训练。
“短道速滑是团队项目,没有配合就没有成绩。”刘晓颖多次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可能大家看到的是一名队员出了成绩,但背后是20多人甚至更多人一起训练的结果,它是一个团队的力量。”
科学训练之外,刘晓颖格外注重“育人”。她要求队员在训练之外必须认真学习,坚持上网课,每天读书半小时等。
作为教练,刘晓颖是出了名的“严”和“狠”,训练之外,对学习生活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比如控制使用手机、每天定时读书、写训练日记等。
但是,严格背后藏着她的良苦用心。“像公俐他们这些孩子都是从小就跟着我,不能只管他们的训练,做人做事都得管。人生长着呢,不是拿个冠军就行了,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
从竞技场到大众冰场
在刘晓颖看来,首秀亚冬会,山东冰雪项目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这与山东积极响应“三亿人上冰雪”、持续加大力度巩固冰雪运动成果密不可分。例如,每年一届的全省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了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平台;各地市不断健全完善冰雪基础设施,也为广泛开展冰雪运动提供了保障;山东举办冰雪消费季、冰雪嘉年华等活动也营造了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
不过,她认为,追赶冰雪强省仍任重而道远。“山东注册运动员不足冰雪强省十分之一,大众普及度、青少年培养体系与黑龙江、吉林等传统强省差距显著。”为此,她积极推动短道速滑进校园,建议降低大众体验门槛,“哪怕万人参与中选十人,也是突破”。
如今,山东队正尝试“体教融合”新模式。2024年,济南、青岛等地的10所中小学引入短道速滑选修课,并计划建立省级培训基地,举办校际联赛。“门槛降低才能扩大基数,1000人里选10个苗子和1万人里选100个,结果完全不同。”让刘晓颖欣慰的是,公俐、李文龙等优秀运动员的影响力正在带动更多山东青少年关注冰雪运动。
刘晓颖和她的团队也正在致力于带动各地市共同发展短道速滑项目,省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练促教。“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等地市的队员和教练经常参与省队训练,我们都倾囊相授,分享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和训练方法,希望能为各地市培养优秀的教练员和队员。”
可喜的是,在各方面努力下,济南、青岛、淄博等市的青年队已颇具规模。“以前队员是零基础进省队,我们需要从头教起。现在好几个市都有了自己的市队,教练员队伍也成长非常快。”刘晓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在山东形成发展冰雪运动的良性循环——更多的人参与冰雪运动,就能为山东短道速滑项目培养更多后备人才;这些人才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又能进一步提升冰雪运动在山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面对未来,这位让短道速滑项目在山东生根发芽的“铁血教头”充满期待:“夏季项目山东已是强省,冬季项目也要争一流!”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山东短道速滑项目一定能够在全国乃至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让冰雪运动在齐鲁大地上绽放绚丽光彩。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刘笑笑 贾涵宇 策划 娄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