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日前,央视网推出系列微纪录片《绿水青山间》,开篇播出反映祁连山生态环保成效的微纪录片《祁连深处》。纪录片还原了祁连山“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全过程,通过详实有效的数据,对祁连山生态环保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让更多人在祁连深处看见了一份绿水青山间的满意答卷。曾经的祁连山,因过度无序开发而留下沉重创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下,祁连山受损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往日生机。
祁连深处,展现一种责任担当。祁连山,是西部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生态资源。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过度的开发与索取,让祁连山伤痕累累、“千疮百孔”。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无论是甘肃省级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各级领导干部都拿出了厚实的责任与担当。各地各部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责于心、履责于行,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及时建立完善多方联动责任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始终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置于首位、作为前提,真正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让绿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无论经济发展到哪种程度,无论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压力挑战,各级干部都始终要履职尽责,守护好绵延的祁连生态。
祁连深处,彰显一种坚守坚持。如今的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频频现身。祁连山生态环境“大见成效”的背后是广大干部群众一以贯之的坚守坚持。从问题整治的“清零战”,到系统治理“协同战”,从高效监管的“篱笆墙”,到自上而下的“责任状”,无论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从山丹马场的职工到祁连山的护林员,从工矿企业到牧民群众等,大家在坚守坚持中汇聚起了呵护与守望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强大力量。117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矿区矿点生态环境全面治理恢复;36项水利水电项目全部整治规范,8座关停退出水电站全部补偿退出,17座建成运行的引水式水电站全部建设安装了生态基流下泄设施和监控视频,河道生态基流足额下泄;11项旅游设施项目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分类整治。透过详实的数据,我们看到了甘肃张掖立说立改与立说立行的务实作风。
祁连深处,释放一种信心力量。祁连山“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过程,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治理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是甘肃人民在面对压力挑战中的一种创新探索。甘肃以祁连山从“千疮百孔”到“满山苍绿”美丽蝶变为契机,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人气聚、效益增的绿色发展新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绿水青山”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壮士断腕的勇气,拿出系统保护的决心,保持持之以恒的毅力,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较真碰硬,就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让生态环境恢复昔日的勃勃生机。在推动祁连山生态治理的过程中,甘肃人民不仅恢复了祁连山的生机活力,而且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探索创新生态补偿机制,让祁连山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教科书”。
陇平
责任编辑:宗成贤
来源: 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