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府大楼焕新归来,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为沪上新地标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目“含金量”仍在增加:多项首次应用的技术让老建筑焕发典雅光彩的同时,节省工期超12个月、节省造价约4600万元,更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认定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日,该项目获评“华建集团优秀项目奖”三项特等奖之一。要知道,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建筑设计龙头企业,每年推出的最重要工程项目评优活动“华建集团优秀项目奖”可谓神仙打架,旨在褒扬在实施完成阶段涌现出的优秀原创设计、咨询和工程承包项目及其项目团队。从这一个个项目中,让世界更加了解锐意创新、海纳百川的上海,也让“上海设计”不断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2024年度获奖名单在288个申报项目中优中选优,专业评审团评选出获奖项目11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46项。
它们,代表了华建集团乃至上海、全国各业务类型、各专业最高技术水平的竣工项目。
三个特等奖项目分别为复旦大学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地下空间开发设计、专项施工与监测,嘉定区档案馆新建工程,体现了华建集团鼓励原创、鼓励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关注实施效果和完成品质的发展理念。
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
地下空间开发设计、专项施工与监测
该项目位于上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是上海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
街坊内存在两栋保留建筑,其中老工部局大楼始建于1914年,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上4层,混合结构。红楼建成于19世纪晚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历史风貌建筑,地上4层,砖木结构。
为实现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更新目标,需要在百年历史建筑下方、文保建筑合围的中庭区域新建三层地下空间,并在老工部局楼内部增设局部地下空间,通过地下连通道与中庭区域贯通。
该项目彰显了极为重要的技术突破:首次提出了历史建筑与基坑施工同步的往复移位技术,首次在文保建筑内部采用低净空灌注桩和MJS结合支护开发局部地下空间,首次采用管幕法穿越文保建筑下方实现新老建筑连通,实现历史建筑下方、紧邻文保建筑18米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并节省工期超12个月,节省造价约4600万元,节约大量社会资源。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出具的查新报告显示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龚晓南院士、许丽萍大师等评价“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依托本项目完成科研市级课题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成果进入上海市地方标准1部、在包括《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开展技术交流10余次。
面向世界、融合交叉的“科研客厅”——
复旦大学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
在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2019年复旦大学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挂牌成立,率先提出打造前沿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策源地”的建设目标。
项目选址复旦大学张江校区核心三地块,集中一大批前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工作者,汇集包括微纳电子与创新融量子融合研究,生命科学、脑与类脑研究、新药研发、生物医药融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前沿学科,以高起点的建设思路和策略,促进高水平的交叉融合创新。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创中标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科研楼项目。
项目由三栋科研楼组成,总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70米。未来这里将汇聚7500名科研人与师生,成为复旦大学面向世界、融合交叉的“科研客厅”。
一号楼聚焦于微纳电子和量子,以大型超净实验室为核心聚焦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融合。
二号楼聚焦脑与内脑科学研究创新中心,以人工智能、脑与类脑为核心,集合多个重要的科研领域的实验共享平台。
三号科研楼汇聚新药研发,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
设计注重校园整体更新与提升,从复旦校园的更新规划入手,以“SCIENCE PARK”为规划理念,标志性的双塔分立张衡路两侧,形成独特的门户形象,打造复旦校园的重要节点;引入二层空中步道和地下科学大道,既缝合了因城市道路而被割裂的南北校区,也将整个校园中既有的多栋科研楼、教学楼、学生宿舍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多层次步行体系,营造沉浸式的科研公园。
以“生命密码”为设计理念,将科学家的左脑右脑与双塔建筑形象、共享空间、功能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科研空间的人性化、开放性与实验室空间的精密、严谨布局形成互补,打破常规科研建筑呆板而缺少空间活力的印象,塑造崭新而赋予时代气息的科研建筑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学科垂直叠加的布局,将国际会议、交流协作、科普展示、咖啡休闲等科研辅助功能空间布置于低区,研究实验空间布置在中高区,营造学科垂直交叉、复合联动的科研中心。结合楼层间的中庭、绿化边庭,跃层空间,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宜人的工作环境和多频次交互沟通的可能。
专家认为,复旦大学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设计,拓展了学科交叉科研建筑的设计边界,促进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空间多样化,为国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基础,彰显了上海院在科研建筑、重大科学装置领域原创设计的雄厚实力。
嘉定文化的符号化转译与表达——
嘉定区档案馆新建工程
场馆呈竖状线条的外立面犹如一本缓缓打开的图册,显得十分典雅别致。建筑设计融合了嘉定竹刻文化和档案案卷的概念,正门的门檐微微上翘,寓意翻开的纸张。设计师着重于通过建筑来塑造本土的文化,转译档案书册和纸张的意向,沿袭“教化嘉定”的文教文化思想,为市民构造出历史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之旅。
有别于传统档案馆的封闭性,设计师希望嘉定档案馆可以传承嘉定百年教化理念中的开放性与教育性,植入更多服务公众的开放公共文教空间。通过开放共享的大厅,为市民营造了嘉定文化的体验场所。
大厅将档案馆一分为二,档案库房、技术用房等较为封闭的功能位于建筑东侧,并设有独立的档案出入口;档案查询、展厅、报告厅等面向公众开放的功能位于西侧,可通过北侧的建筑主入口进入。
通高的大厅中,设计以白色竖向格栅营造藏书阁的意境,通过空中穿插的连廊将档案库区域和公共区域联系在一起,建构出了历史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交织的对话关系。
建筑四层西侧设有公共开放的露台,既与公园景观遥相呼应,也是档案馆中的秘密花园。阳光穿透“纸页”,在庭院里洒下婆娑树影。设计师希望露台花园的宁静能让人想在此休憩片刻,细细品味这不断回响的文化体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