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网鹰潭供电公司指挥中心,输电运检技术专责王力轻点鼠标,220千伏输电线路的三维模型即刻跃然于电脑屏幕上。通过自由旋转的三维杆塔模型,设备参数、周边地貌、外破风险点等信息一览无余。“过去抢修要带半人高的图纸上山,现在‘电网一张图’就是立体作战沙盘。”王力的感慨,折射出国网江西电力基建数字化移交技术带来的变革。
江西思极科技公司人员在220千伏和芙线开展数字化移交数据采集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电网新建输电线路三维设计覆盖率已达100%,但设计模型与实体工程存在偏差的行业顽疾始终未解。竣工图纸滞后、数据孤岛等问题,导致三维模型在运检阶段难以发挥实战价值,成为制约电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瓶颈。
面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国网江西电力所属的江西思极科技公司组建了12人工作专班,依托自主无人机技术矩阵,构建起“空天地”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创新整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工作专班成功攻克了三大核心技术:一是厘米级点云建模,采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无人机群,对输电线路进行“门”字型立体巡飞扫描,构建误差小于2厘米的实景点云模型;二是智能偏差识别系统,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解析算法,可自动识别塔型偏差、基础位移等17类工程误差;三是动态拟合修正引擎,建立三维模型动态校准机制,实现三维设计模型与实体工程的毫米级匹配。
“我们不是在简单修正模型,而是在构建数字孪生基座。”江西思极科技公司专班人员滕飞表示,技术团队已打通从三维模型到电网GIS平台的全数据链,通过智能解析引擎将修正后的三维模型映射至“电网一张图”,形成覆盖规划、建设、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资产。目前,该系统已实现设备参数实时关联,集成设备台账,融合气象、地质等环境数据,能够实现应急指挥三维推演、外破风险智能预警......
在220千伏和芙线,该系统在校核中发现图实偏差43处,整改影响工程安全质量的问题2个。截至目前,已完成11个重点工程、330公里输电线路的数字化移交,模型修正准确率达99.2%,达到了一站式交付使用的效果。
这项创新,标志着江西电网基建数字化移交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三维模型在输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有利于加快线路故障抢修进度,缩短停电时长,减少老百姓的停电感知,满足老百姓对“电”的美好需要。
据国网江西电力建设部专家透露,该技术已初步成型,而且已经拓展至配电领域,为构建“透明电网”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加速推进,国网江西电力将大力推广基建数字化移交技术,推动电力行业加速迈进“数字镜像”新时代。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