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14日讯(记者 余诗琪)扬州跑出了一家“独角兽”。

日前,扬州纳力新材料完成了近10亿元的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淡马锡领投,中金资本、乔贝资本、耀途资本以及上海翮沐等多家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还得到了奥本海默家族基金(Oppenheimer)、新加坡曹宝记集团(TPC Group)以及香港海阔天空创投(Beyond Ventures)等国际资本的支持。

纳力新材料是一家新能源材料企业,其主产品复合集流体是锂电池的核心部件,不仅有效提高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还能降低原料成本。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纳力新材料在扬州建设了一、二期厂房,其中一期投入11亿元,产能在2023年已经接近5亿平方米,是目前复合集流体赛道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淡马锡、中金、红杉、华兴都投了

纳力新材料的关键人物是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学法——一位新能源材料行业里扎根已久的老将。他最初供职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锂电行业顶尖实验室、美国新能源发源地),期间研究了高分子薄膜材料、复合集流体以及锂电行业涉及的各种材料、结构等。

2007年,李学法进入CELGARD——全球锂电池龙头隔膜企业担任技术总监,直至2016年决意回国。之后,李学法创建了锂电池隔膜企业江苏厚生新能源。据其称,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新型复合集流体国内实现量产的机会。

2022年初,李学法创立了纳力新材料。当年九月,公司就完成了第一轮融资,得到了红杉资本、华兴资本、耀途资本、中金资本、瀚晖投资的支持。

负责这一项目的华兴新经济基金董事总经理尹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纳力新材料之前,团队已经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已经接触了不少项目,但最终还是决定投资纳力。一个关键原因是李学法博士的技术理念是完成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追求从根本上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这和华兴在硬科技产业上的投资思路契合。

“纳力的方向是真正的创新,当时我们看项目的时候就觉得即使有风险,需要更长时间的陪伴,也值得支持这样的项目。而且跟李学法博士接触的时候,他不仅对产业技术理解地很深刻,对于公司的成长路径也想的很清楚了,所以没多纠结,我们就投了。现在看公司成长的非常快。”尹弘表示。

在完成首轮融资的同时,纳力新材料也在飞速推进产能落地。2022年11月,其一期3.6万平方米厂房开始投产。李学法曾表示,2023年可望实现开票销售8亿元。

2023年年中,纳力新材料又完成了一轮融资,除了红杉、耀途、瀚晖持续加注,还得到了洪泰基金、英飞尼迪资本等的支持。

据纳力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夏建中此前分享,在2023年年底,公司估值已经接近35亿元。

合作特斯拉、三星、LG……

纳力新材料在资本市场的认可与其业务进展分不开关系。

公司核心产品复合集流体是一种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的多层复合薄膜材料,主要用于替代传统的铜箔和铝箔。其关键优势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问题,还能够大量提升能量密度。复合集流体的超薄的高分子材料是绝缘材料,强度很高、韧性很好,没有毛刺也没有金属异物的产生,再加上高分子材料本身在高温下很容易熔断,这相当于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一个熔断开关,在危险的时候它能断开,确保锂离子电池不会燃烧和爆炸,此外还可以节省67%的铜、85%的铝。

据夏建中介绍,在电池里面,集流体的使用量和隔膜是1:1的对应关系,2023年,隔膜出货量超过100亿平方,如果按照吨来算,对应的集流体的需求量是百亿级别。此外,锂电池出货量可能达到1T瓦时的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2T瓦时。集流体虽然是细分领域的单品,但它总体的市场规模很大,这是一个几百亿、甚至是接近千亿的大赛道。

目前,纳力新材料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市场客户的认可,例如特斯拉、三星、LG等,可广泛用于高性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5G基站建设、储能、军工消费电子等领域。公司在美国、日本、韩国设有全资子公司,欧洲子公司也在规划布局中。

有产业投资人表示,纳力新材料现在的产业布局已是全球化思维,产品也在大量出海。这次融资得到奥本海默家族基金(Oppenheimer)、新加坡曹宝记集团(TPC Group)、香港海阔天空创投(Beyond Ventures)等国际资本的关注也是对其商业进展的认可。

在产能规划上,纳力新材料还有着更大的野心。目前,公司二期项目已经开工投建,总投资约112亿元,正式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50亿平方米原子沉积铝、原子沉积铜、纳米涂覆集流体产品。按照规划,该项目厂房将在今年一季度竣工交付。

李学法曾预测,到2030年,行业约有上千亿平方米复合集流体产品需求。接下来,公司还会继续加大投资,上马后续项目,力争复合集流体年产能达200亿平方米以上。

据称,到2024年年底,纳力新材料合作客户数量已达171家,预计2025年实现销售20亿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