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事实往往被情绪、偏见和谣言所掩盖,而专业的声音则常常被忽视甚至排斥。这种现象在当今愈演愈烈,然而人们盲信谣言的心态,则存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
汉娜·阿伦特曾经表示,大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事实本身,更是对事实的解读和表达,即一种姿态或立场。在某种有意识的运作之下,某些妄人可以制造事件,实现其不便言说的目的。一名曾经平平无奇的肠胃科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就是这样一个把水搅浑的妄人。
1998年,韦克菲尔德通过一系列操作终于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疫苗)中的麻疹病毒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尽管杂志最终撤稿,但这一结论持续引发了争议和恐慌,导致MMR疫苗的接种率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了麻疹疫情的复苏。
《欺骗世界的医生》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布莱恩·迪尔针对此事件长期系统的深入调查,展示了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如何利用家长对自闭症的恐惧,以及公众对医学研究的有限理解,精心编织并传播了一个关于疫苗与自闭症关联的谣言。韦克菲尔德无意于揭开他口中的所谓“事实”,他“想要制造一场意识形态战争”,将基于科学和循证的医学研究演变为立场之战。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个人野心和利益驱动下的科学欺诈,更凸显了媒体调查在揭露真相、抵御谣言方面的重要性。布莱恩·迪尔“层层剥开韦克菲尔德……这颗腥臭的洋葱”。
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里揭示了这样的境况:“我们生活在一个情绪先于事实、观点强于证据的时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往往缺乏严格的审核和验证机制。这导致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迅速传播,而真相则往往滞后甚至被淹没。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调查成为了揭露事实、打破谣言的重要力量。
在同行的重复验证、质疑和新闻记者持续的追问之下,虽然韦克菲尔德本人也承认疫苗和自闭症的联系缺乏科学依据,但由于他本人、英美新闻界以及人性本身的缺陷,另有一种东西将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它就是恐惧。
汤姆·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一书中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下降,转而更加依赖个人经验、直觉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这种趋势使得谣言和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得传播空间,而专业的声音则难以被听到。公众并不关心你是什么样的专家,他们也无意于仔细分辨不同领域专家发声的权重,反智主义思潮使得公众更容易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并对专家和科学持怀疑态度。像韦克菲尔德这样具备一定知识,且深谙医学领域“潜规则”的人就会利用公众对主流专家的不信任和怀疑,通过系列操作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
20世纪少数很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如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做过专门研究,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里揭示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对知识分子和专家的怀疑和不满,认为该情绪在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特定时期可能会加剧,导致公众对专家和科学的信任度下降。在如此心态的影响下,像韦克菲尔德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公众的关注和信任,因为他们提供了与主流科学观点不同的解释和答案。
布莱恩·迪尔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媒体调查的价值和力量。他通过传统的“老派记者”方式,深入调查、追踪线索、核实证据,“穷追不舍”地揭露了韦克菲尔德的谎言和欺诈行为。他的调查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事实,也为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清除了一个毒瘤。这揭示了媒体调查在促进科学传播和公共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