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将军,他沉着、冷静,原则性很强,信仰坚定,虽然受到指责,却初衷不改。
对于叶挺的这些优点,与他初次见面的刘伯承却并不知晓。因此,在叶挺对南昌起义的计划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时,刘伯承只好转向周恩来求助。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捕杀了不少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那时候,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7月12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
改组后的中共中央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与当地革命力量会合,继续进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并求得共产国际的援助,在此基础上举行新的北伐。
此时,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和彭湃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负责领导在江西南昌举行的起义。
这次临危受命后,周恩来需要一个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便选中了刘伯承。
那时候,刘伯承的公开职务为,武汉国民政府任命的暂编第15军军长。因此,为了迷惑国民党右派,特在武汉《国民日报》发表了一则消息。其内容为:
“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副军长黄慕颜,先后来汉向中央陈述与川中反动军阀奋斗情形,极为中央嘉奖。近刘军长因病,特向军事委员会请假调养,其职务交黄副军长代理,已蒙军委批准。”
实际上,在接到党的指示后,刘伯承便乘坐江轮,前往九江,参与南昌起义的筹划。
到了7月底,南昌汇集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林伯渠,吴玉章等人。他们紧张而有序地筹划着南昌起义。
7月27日,前敌委员会会议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
从周恩来的话里可以看出,南昌起义并非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要与国民党分庭抗礼,只不过是为了能够存活下来的一种无奈的被动反抗。
这次会议结束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刘伯承来到第二十军军部,开始协助贺龙制定起义计划。
在这方面,刘伯承是专业的。早在1912年,刘伯承便在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了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并熟读了中国古代的兵书。
在将校学堂10个月的学习生活中,刘伯承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深受广大师生的推崇。
后来,在护法战争中,刘伯承先后担任过川军第5师第9旅参谋长、四川督军署警卫团团长,在参谋和带兵打仗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
1923年,在成都治疗期间,刘伯承结识了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和吴玉章。在杨闇公和吴玉章的影响下,刘伯承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于1926年,在杨闇公和吴玉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刘伯承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据史料记载,刘伯承是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
可见,刘伯承在军事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选中刘伯承为自己的军事助手的重要原因。
那时候,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刘伯承在做完了南昌起义的计划后,把起义计划交给了叶挺,以便征求叶挺的意见。
周恩来之所以下达这样的一个指示,是因为他对叶挺非常了解。周恩来与叶挺于1924年相识。那时候,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叶挺,1896年9月10日出生在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区)周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客家人。
1912年,叶挺考入广州陆军小学,后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之后又以优等生的资格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工兵科进行了深造。
1919年,叶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后来,叶挺先后担任了粤军第1师参谋、第一师工兵营营副、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叶挺前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参加了学习。期间,叶挺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2月1日,叶挺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叶挺离开苏联回国,来到广州。
后来,周恩来负责指导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选择团长的时候,周恩来想到了叶挺。
在叶挺的带领下,第四军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打出了威名,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而叶挺本人也因为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独立团也被称为“叶挺独立团”。
后来,叶挺又先后担任了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
在叶挺的心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周恩来的提携、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因此,叶挺一直把周恩来当做自己的知己,始终不忘周恩来对他的知遇之恩。
1927年,南昌起义时,叶挺率领的第二十四师是起义的主力部队之一,地位十分重要。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历史,周恩来才指示刘伯承在完成了起义计划后,把计划交给叶挺,并征求叶挺对起义计划的意见。
刘伯承虽然对叶挺久闻其名,但却是第一次共事,所以并不了解叶挺的性格。
那天,在从刘伯承手里接过南昌起义的计划后,叶挺看得非常仔细。刘伯承则静静地等待着叶挺,希望他在看完后能够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然而,在看完了刘伯承制定的起义计划后,叶挺立即把计划退还给了刘伯承却是始终不发一言。
对此,刘伯承感到很奇怪,不知叶挺对计划持什么态度。于是,刘伯承便找到了周恩来询问。
听了刘伯承的话,周恩来笑着说:“你还不熟悉他,他就是这个样子,要是不说话,就是表示赞成。”
周恩来的话说完后,刘伯承也知晓了叶挺的这个性格,不禁笑了起来。
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
随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起义部队迅速控制了南昌城,起义取得了成功。
南昌起义成功后,叶挺担任了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刘伯承担任了参谋团参谋长。
后来,在提到叶挺时,刘伯承评价说:“我见过的很多将领,没有谁能像叶挺那样,沉着、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