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当历史故事对现代企业领导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借鉴。
比如北宋庆历年间,西部边疆狼烟骤起,大将刘平战死沙场。朝野哗然,矛头直指监军宦官黄德和的掣肘之过。宋仁宗震怒斩黄,群臣顺势谏言废除所有监军。宰相吕夷简却反其道而行:“不撤,只换!”他提议由宦官首领推举贤能者任职,且荐人失察需连坐。次日,宦官首领竟主动叩请撤职。
这个一场看似无解的困局,在吕夷简四两拨千斤的谋略下悄然化解——杀一人不如改一制,堵众口不如借其势。
那么,这个故事对现代管理者来说,有哪些启发呢?老王总结了3点:
1、制度缺陷:用“替罪羊逻辑”掩盖系统漏洞。
刘平之死表面是宦官误事,实则是监军制度权责失衡。监军既无战场经验,又握否决大权,注定成为系统性风险导火索。而现代许多企业将业绩下滑归咎于某个“背锅侠”,却忽视组织架构的深层矛盾。比如某连锁餐饮品牌连续更换三任区域总监仍亏损,最终发现是总部的集权采购制度导致菜品迭代滞后。所以说,管理者若只盯着“谁错了”,便会永远陷入“换人游戏”的循环。
2、权力博弈:在“插手”与“放权”间反复横跳。
仁宗先杀监军显威,又欲全撤示弱,恰似管理者在失控焦虑下的极端摇摆。比如某科技公司CEO对研发团队先施行“日报监控”,见进度迟缓又突然宣布“完全自主”,结果导致产品架构混乱。老王想说,权力如同橡皮筋,拉扯过猛只会断裂。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过度干预会使团队效能下降40%,而彻底放权失败率高达67%。
3、人性误判:低估“利益共同体”的裹挟力量。
吕夷简让宦官集团内部互保连坐,实为将个体利益与群体存亡捆绑,激活了人性的自利本能。比如某制造企业推行“质量追溯码”,任何工序瑕疵均会显示操作工与检验员双编码。三个月后产品良率提升23%,因为让人守护自身羽毛,远比道德说教有效。
针对以上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该如何破局呢?老王认为,想破局就需要从“人治博弈”到“机制破冰”的转变。具体可以从以下3点来思考:
1、建立“责任链传播”机制。将个体决策风险向上传导,倒逼系统优化。比如,某建材厂曾因质检漏洞频发,后实行“连带奖金池”。具体如何连带呢?他们采取的方式是:检验员与生产线组长共享季度质量奖金。一旦客户投诉,两人同步扣罚。一年后客户退货率下降61%,且催生出员工自创的11项流程优化方案。当责任成为传染性基因,自律便取代了监管。
2、划定“权力沙盒试验区”。在可控范围内允许试错,用数据代替直觉博弈。比如,某教育集团区域经理曾与总部激烈争执课程改革方案。CEO划出两座城市作为“平行试验田”:一座执行总部方案,一座放权区域自主决策。三个月后数据对比,区域方案的完课率高出29%。真正的放权不是口头承诺,而是创造验证真伪的“擂台”。
3、设计“沉默者投票器”。就是让隐性利益受损方获得制衡筹码。比如某广告公司策划部长期抱怨销售部过度承诺客户。总经理引入“项目红绿灯系统”。“项目红绿灯系统”就是让策划、执行、销售三方匿名评估项目可行性,两盏红灯即冻结立项。首次使用便叫停3个高风险项目,销售部主动修订了客户承诺模板。对抗非理性决策的最佳武器,是让沉默的成本显性化。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为棋手,而是化身棋盘——让每一枚棋子都在规则中绽放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