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自2月1日(正月初四)启幕至2月12日(正月十五)收官,2025“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在新春期间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为线上直播间内的国内外观众提供了品鉴中国南北特色非遗、领略秧歌艺术风采的交流平台。
其间,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和榆林市各县(市、区)的35支秧歌队,与来自俄罗斯、韩国、泰国、保加利亚的4支外籍舞蹈团(艺术团)同城共舞。演出现场的道路两旁,人头攒动、一位难求,演员与观众间的热情互动“点燃”了寒冬中的塞上驼城。
据统计,以全国秧歌展演为主的特色文旅活动带动榆林市在春节假期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77.17万人次,同比增长8.69%。元宵节当日的演出吸引了超10万名观众驻足,相关话题全网浏览量已突破8亿次。
2025乙巳蛇年春节,被称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全国秧歌展演在榆林的顺利举行,为秧歌艺术发展和非遗活态传承搭建了广阔平台,同时通过“非遗+节庆”“非遗+旅游”等形式,推动了榆林文旅融合发展,有力地提升了榆林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景兴涛)
这是2月11日榆阳区代表队表演现场。榆阳区秧歌代表队由秧歌方阵、对鼓方阵、戏曲方阵和文武乐队方阵四个方阵组成。表演中不仅有榆阳大秧歌还巧妙融入了“榆阳对鼓”“传统戏曲”以及陕北吹打乐中的唢呐与锣鼓等元素。(榆林传媒中心 延杨红 摄)
这是2月4日神木市代表队表演现场。神木市《忠勇杨家鼓》大型鼓舞演出起源于古麟州边塞战场的杨家将战鼓,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音乐、戏曲舞蹈、武术、秧歌等元素,表演气势磅礴、豪迈粗犷。(王磊 摄)
这是2月4日府谷县代表队表演现场。府谷担灯舞流行于府谷县城及周边乡镇,它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后来逐步变为担花灯进入春节闹秧歌中,而且编排了不少舞步和队列变化,属于黄河文化在民俗中的突出体现。(景兴涛 摄)
这是2月4日定边县代表队表演现场。定边县霸王鞭俗称“浑身响”,表演形式独特。在铿锵的节奏中,表演者们手执彩带,挥舞着手中的霸王鞭,快慢结合,轻重有致。(榆林传媒中心 延杨红 摄)
这是2月3日靖边县代表队表演现场。靖边县秧歌队以省级非遗“霸王鞭”为主体,把信天游的悠远和靖边跑驴的诙谐融入其中。靖边跑驴是流传在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舞姿风趣,幽默诙谐,将现实生活和浪漫情思相融。(景兴涛 摄)
这是2月3日榆林市横山文旅吉祥腰鼓队表演现场。横山老腰鼓步法多变,威武豪放,热血沸腾,于腾跃辗转间演绎着大漠孤烟下的塞外豪情,以豪迈的节奏、刚劲的舞姿展现着横山人的坚毅。(景兴涛 摄)
这是2月4日绥德县代表队表演现场。绥德秧歌作为陕北秧歌的主要代表,是陕北人乐观、坚韧、浪漫、激情的艺术表现。表演者们在唢呐的高亢欢歌中,在锣鼓的激昂奏鸣中,用彩扇和花伞舞出了陕北儿女的热情奔放。(景兴涛 摄)
这是2月2日米脂县代表队表演现场。米脂素有“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之称,米脂秧歌集合了陕北大唢呐、陕北传统婚俗花轿、民歌、伞头等元素,步伐轻盈且富有韵律。(榆林传媒中心 常旭峰 摄)
这是2月2日佳县代表队表演现场。佳县秧歌队踏着《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节拍,扭动着欢快的舞步,时而轻盈跳跃,如飞燕般灵动,时而旋转起舞,似彩蝶般纷飞,将佳县的风土人情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榆林传媒中心 常旭峰 摄)
这是2月11日吴堡县代表队表演现场。吴堡秧歌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大秧歌和小场子两大类,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吴堡水船于2009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装扮、形体、动作、语言形式别具一格。(榆林传媒中心 延杨红 摄)
这是2月2日清涧县代表队表演现场。清涧县秧歌队以伞头秧歌引领,以插梆子秧歌为主要表演形式,将道情音乐和传统陕北唢呐曲牌结合。(榆林传媒中心 常旭峰 摄)
这是2月11日子洲县代表队表演现场。子洲县秧歌队承传统之韵,于十字步间扭、抖、跳、跃、转,又融入现代元素,创新出扭、摆、走、跳、跑的独特艺术形式。小场子,跑旱船等,是子洲秧歌表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榆林传媒中心 延杨红 摄)
这是2月4日福建省厦门采茶舞表演现场。福建省厦门市采茶舞《采茶灯与阿美动舞》融合了福建龙岩采茶灯民间舞与高山族阿美族的舞蹈元素,通过采茶叠步与阿美族特有的后踩前抬动作,展现了闽台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榆林传媒中心 延杨红 摄)
这是2月4日广东省潮汕英歌舞表演现场。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将南派武术的刚劲、戏剧的韵味、舞蹈的灵动融合于一体,用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演绎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王磊摄)
这是2月4日辽宁省上口子高跷秧歌表演现场。辽宁省上口子高跷秧歌受辽河文化的影响,风格热烈,技术精湛,有“辽南一枝花”之誉。舞者们脚踩高跷,身姿矫健,高难度动作接连不断。既包含着唱秧歌的悠扬婉转,又兼具着杂技的惊险刺激。(景兴涛 摄)
这是2月4日河北昌黎地秧歌表演现场。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主要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行当角色分为妞、㧟、丑、公子,承载着燕赵大地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景兴涛 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 石麒会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