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杉矶,一名刚满23岁的中国女留学生横死他乡,消息传回国内,一时间,悲痛与愤怒席卷社交平台。有人为她惋惜,也有人搬弄是非,更有那些打着“爱国”旗号的营销账号,在这起命案上无底线地制造煽动性话题,把受害者的不幸当作流量素材。于是,对留学生安全的关切与对真相的追问,逐渐被廉价的情绪消费所淹没。我们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当冲击眼球的词句取代了对死者的怜悯与尊重,背后又能看见怎样的舆论生态?这篇文章,希望给我们一些思考。
文|李宇琛
2025年2月4日傍晚,在美国洛杉矶西北郊区圣塔克拉丽塔的一间公寓里,一位年仅23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庄梦涵(Menghan Zhuang)被人发现遇害。她是加州艺术学院艺术系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却在校外租住处遭到残忍杀害。法医报告显示死者身上有多处创伤,确认系他杀。由于她连续一周未去上课、音讯全无,学校和同学寻找她的下落,才意外发现这起命案。洛杉矶县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并公布了一名男性嫌疑人的线索,呼吁公众协助提供信息。
根据警方掌握的线索,嫌疑人疑似死者的前男友,为一名中年白人男子。据同学和朋友反映,庄梦涵生前曾与一位年长的白人男性交往,其间屡次遭受对方的家暴和精神控制。庄梦涵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控诉男友对她施暴的细节,称对方强迫发生性关系、将她推倒撞上尖锐物体,还“总是装无辜,99%的话都是谎言”。这些帖子发布后不久即被删除,但一些网友保存了截图,成为重要线索。警方透露这名白人男子过去有暴力前科,甚至因对庄梦涵施暴曾被捕,但后来获释。案发前一天,有人看见一名男性深夜进入她的公寓,第二天下午又有人目击一男子翻窗离开现场。截至目前,当地警方尚未正式逮捕嫌犯,但正在加紧追缉。
消息传出后,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对此案高度重视。2月13日,总领馆发布通报,证实领区一名中国留学生不幸遇害。领馆表示对庄同学的不幸遭遇感到震惊和痛惜,向其家属致以深切哀悼,敦促美方尽快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校方也配合警方调查,并协助庄梦涵的家人在美处理后事。这起惨案引发旅美华人社区的震动和愤慨。当地华人学生自发在网络上悼念逝者,呼吁尽早将凶嫌缉拿归案,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一些在美留学生纷纷表达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反思独自在海外求学应如何更好保护自己。
中国国内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不少门户网站和官方媒体转载了领馆的通报。案件细节也随着外媒披露逐步为国内公众所知:例如有媒体提到死者来自浙江温州,高中便成绩优异,后来赴美深造。还有报道引述庄梦涵昔日好友的话,讲述她在交往白人男友后性情变得“有些怪异”,疑似陷入对方精神控制。随着信息传开,国内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相关话题标签,诸如“#在洛杉矶遇害中国留学生确认他杀#”“#中国留学生洛杉矶遇害#”等。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充满对逝者的哀悼、对罪犯的痛恨,以及对留学生海外安全问题的讨论。许多人感叹,花样年华的女孩赴异国求学,却惨死他乡,令人痛心。人们期待司法伸张正义,也关注留学生群体的境遇。
然而,在海量的跟帖评论和自媒体文章中,这起原本悲惨纯粹的案件逐渐被赋予了特殊的舆论意味。一些声音开始偏离对案件本身的是非讨论,转而上升到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的层面。这背后,正是某些所谓“爱国营销号”在推波助澜,将一桩留学生遇害案演变为一出舆论场的闹剧。
1
案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以所谓爱国名义解读案件的帖文和视频。一些拥有众多粉丝的自媒体账号迅速跟进报道,但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再只是缉凶与司法,而是利用此事挑动情绪、制造话题。在这些营销号的描述下,庄梦涵的不幸遭遇被贴上各种标签,成为某种“教训”的象征。
首先,这类账号反复强调嫌疑人是白人男性这一点,大做文章。
标题里常用刺眼的字眼,例如“爱白人男友酿惨剧”、“迷信洋男友命丧他乡”等等。他们把案件渲染成一出因“崇洋媚外”而付出代价的悲剧,仿佛庄梦涵遇害并非因为罪犯凶残,而是因她本人对西方男性过于信任。在一些营销号的刻意引导下,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对受害者的道德审判:有人评论说她“有留在国内的大好前程不要,非要跑去美国”、“崇洋媚外追求白人,最后害了自己”。这些论调将罪责从行凶者身上部分转移到了受害人身上,暗示如果她不出国、不到美国、不中意外国男友,就不会落得此下场。这种荒唐的“受害者有罪论”不仅罔顾事实,也极尽刻薄之能事。
与此同时,这些账号还极力凸显“美国社会危险”的叙事,把案件上升为中美环境对比的话题。有文章罗列美国治安问题的种种数据,渲染留学海外处处不安全,声称“中国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在他们的故事板中,洛杉矶这起命案俨然成了所谓“灯塔国治安沦丧”的又一例证。一些帖文援引近期美国社会案件,例如某地枪击、某市暴力犯罪上升等,与庄梦涵案相提并论,结论无非是“看看,在美国连年轻女孩在家中都可能被杀,中国的安全和谐是多么可贵”。甚至有账号喊出“祖国再差也是最安全的港湾”之类的口号,把一桩刑事案件生硬扭曲成一堂爱国主义安全教育课。这种叙事下,逝者被当作反衬素材,案件本身反倒成了陪衬。
这些营销号的传播模式呈现高度相似:抓住公众痛点情绪,迅速炮制煽动性内容,通过夸张标题和极端论断来吸引眼球。在微博、微信公号、短视频平台等处,一篇篇类似的文章和视频在短时间内刷屏。许多账号的措辞如出一辙,仿佛有一套标准脚本:“美国又不安全了”、“某些留学生一味迷信西方”、“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几乎不会发生”……这种同步的调门背后,是一条颇具规模的舆论生产链。一些典型账号,比如以时政热点为卖点的微博大V和微信自媒体,在此次事件中粉墨登场。他们往往打着爱国旗号,实则专注于流量变现——利用公众的愤怒和悲伤情绪来收割点击量。在庄梦涵遇害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后,这类账号立刻跟进,将话题引向有利于自身传播的方向。一时间,大量相似论调被转载、引用,不断强化着某种先入为主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营销号并不直接隶属于官方媒体,却在某些议题上与官方论调形成巧妙的呼应。一方面,他们迎合了一部分民族主义受众的心理,用极端案例证明“国外月亮并不圆”。另一方面,他们客观上替官方分担了舆情引导的功能——当一起海外命案被塑造成价值观话题,国内许多更迫切的问题便被舆论场有意无意地晾在一边。通过制造这种舆论声浪的“遮蔽效应”,爱国营销号既满足了自身吸粉牟利的需求,也在关键时刻充当了话题导流的工具。
随着营销号推波助澜,庄梦涵遇害事件在国内舆论的画风发生了偏移。本应聚焦于缉拿凶手、伸张正义的讨论,被某些刻意引导的声音所主导,变成了对受害者选择的指摘和对中美环境高下的评判。“谁让她要出国”、“崇洋的下场”此类论调充斥评论区,引发支持和反对者之间激烈争论。真正关于案件真相和司法进展的内容,反而淹没在大量情绪化、政治化的噪音中。这一现象本身,已经超出了案件范畴,折射出当下中国舆论场选择性放大某些议题的倾向。为了进一步理解这种倾向,有必要把视线转回国内,看看在中国本土发生的类似悲剧是如何在舆论场上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的。
2
就在两年前,2022年年初,中国国内爆出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
江苏xxxx一位被xxx在破屋中的xxxx事件。这位后来被称作“xx女”的受害xx,被发现时xx上x着xx,居住环境极其恶劣,精神恍惚,却已经为当地一名男子生育了x个孩子。这起事件通过短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全民关注和愤怒,舆论哗然。短时间内,“xx八xxx”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人们难以置信在当代中国会存在如此骇人听闻的情况。网民强烈质疑当地是否存在拐卖妇女、性侵、非法拘禁等严重犯罪,以及地方xx的失职。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谴责,当地官员一开始试图低调处理。xxxxx在事件曝光后的1月28日发布了一份简短通报,声称这名姓x的女子是本地男子x某的合法妻子,因xx失常由家人用xx“约束”,否认存在拐卖。如此轻描淡写的回应非但未能平息众怒,反而让公众更加愤怒。此后在舆论压力下,上级xxxxx介入调查,先后又发布了多份情况说明,但每次通报的内容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例如,后续通报改称该女子系xx籍,疑似被人以治疗xxx为由带到xx,又暗示此事与xx拐卖有关,却始终避重就轻,没有给出完整真相。网民逐字逐句比对这些官方说法,发现其中疑点重重,一时间各种分析帖层出不穷,要求彻查真相、追究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
迫于巨大的民意压力,xxxxx最终在2月17日成立了省级调查组对事件展开彻查。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证实了大众的猜测:这名八xxx确系拐卖受害者,多人涉嫌非法拘禁、强奸、拐卖妇女被逮捕,当地多名失职xx被处分。然而,即便真相浮出水面,这起骇人听闻的悲剧却在官方定调后迅速淡出了公众视野。在官方结论公布、相关人员受到处理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有关“xx女”的讨论很快被从热搜榜和各大版面撤下。社交媒体上,与此事件相关的帖子和话题逐渐受到限制,“xxxx八xxx”等关键词一度成为敏感词。有热心网友尝试继续追踪报道这名受害女性的后续安置情况,却发现再也难以获取任何信息——她被有关部门送医治疗,此后音讯全无。几位自发赴丰县采访调查的公民记者也被x方xx,有人甚至因此遭到xx。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追问,就这样在xxxx下被迫画上句号。
xxxxx事件在舆论场的命运,与洛杉矶留学生遇害案形成鲜明对比。它本具备一切成为超级热点的要素:人们对受害者的同情、对罪恶的震怒、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最初也确实引发了巨大的舆情。然而,当事态发展牵涉到体制内的问题时,舆论的走向被迅速扭转。xx在不得不回应民意的同时,更倾向于尽快降温处理。在x调查组介入、问责了一批人之后,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戛然而止。民间再有疑问,已难有发声渠道。最终,这起令无数人x痛心的悲剧,虽然换来几纸处理决定,却没有得到公开透明的深究,更没有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持续动力。在之后的日子里,“xx女”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从公众话题中被抹去。
2022年6月,在河北xx一家xx店内发生了一起恶性暴力事件,引发全x关注。数名男子在xx店骚扰了正在就餐的x性,遭拒绝后恼羞成怒,围殴这几位女子。监控录像显示,施x者对x性拳打脚踢、椅子砸击,甚至将人拖到店外巷子里继续x打,场面极为x烈。这段不足五分钟的x力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公愤,无数人深夜刷到视频后震惊愤怒,直呼“太可怕”“无法无天”。社交媒体上,“xxxx店打人”事件冲上热搜,人们强烈要求严惩凶徒,还受害x性一个公道。
事件曝光后,当地x方行动很快:主要嫌犯在案发次日即被抓获归案,其他涉案人员也陆续落网。然而,舆论的质疑并未平息。公众关心几位受害女性的伤情和安危,希望得到透明的信息。然而官方公布的说法却让很多人难以信服。根据河北xxx厅通报,两名住院治疗的女子伤势逐渐好转,被鉴定为“二级轻伤”,另外两名女子为“轻微伤”,未住院。这个结论与视频中受害者遭受的残暴对待形成反差——很多人难以相信如此暴打之后只有“轻伤”。有传言称有人可能不治身亡,但官方坚决否认,称未出现死亡情况。对于网络上流传的更严重说法,官方一律定性为谣言。然而关于受害者具体伤情、治疗情况,官方并未详细说明。媒体记者尝试联系受害者家属却遭到婉拒,医院也对伤者信息守口如瓶。这让不少网友心生疑惑:究竟真相如何,是否有隐情被隐瞒?
更让舆论哗然的是,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股偏离焦点的声音。一些社交媒体账号开始高调关注起其中一名施x嫌犯年幼女儿的网络暴力问题,称“小女孩无辜,请网民不要网暴施x者的孩子”。一时间,“施x者女儿无辜”话题登上热搜,而有关受害者的讨论却相对减少。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次有意的舆论转移——将大众视线从对受害者的同情、对加害者的谴责,转向对嫌犯家人应不应该受牵连的讨论。“事出反常必有妖”,网友怀疑有幕后力量在“带节奏”,试图模糊事件性质。尽管无法直接证明这是有组织的x情操控,但至少反映出舆论场上存在某种选择性放大或淡化议题的倾向。
最终,xx打人案在官方强力介入下走向了法律解决:28人因涉及此案及背后涉黑涉恶行为被起诉,主犯被判重刑。案件定性为一起涉黑暴力事件,当地多名警务人员因处置不力或与涉黑势力勾结被查处。官方强调案件已经圆满办结,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然而,在这“一锤定音”之后,公众对诸多细节的追问仍没有得到充分回应。例如,那几位受害女性后来情况如何?她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关怀和赔偿?这些问题在案件宣判后很快淡出了主流视野。媒体不再报道,网络讨论也逐渐被压制。xx案所暴露出的社会治安和女性安全议题,并未因此获得持续深入的探讨,反而随着舆论热度降温而被搁置。这再次显示出舆论选择性遗忘的现象:即便是一度全民关注的国内公共xx事件,一旦触及敏感点或达到某种“xx”目标,后续讨论往往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2024年10月,在被公认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的国家之一——瑞士,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案件:一名正在当地留学的x国学生持刀闯入苏黎世一处x儿园附近,无差别刺伤多名年仅5岁的xx。行凶者是一位23岁的x国籍男子,在苏黎世大学攻读硕士,据称平日沉默寡言。事发当天中午,他突然对一群正在返回幼儿园途中的幼童下手,导致3名xx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幸而幼儿园老师和路人及时制服了袭击者,才避免了更大惨剧的发生。警方当场将这名x国籍嫌犯逮捕。在审讯中,他承认了行凶行为,但作案动机一时难以理解。这起罕见的x人留学生海外行凶事件震动了瑞士社会。当地媒体连日头版报道,x人社区也深感震惊和耻辱。
有意思的是,这起新闻在x国国内却显得格外低调。作为案件当事人是x国人、受害者是外国儿童的敏感事件,x内官方媒体鲜少大篇幅报道。除了极少数门户网站转载了海外消息简讯,x内社交媒体上几乎看不到相关的热搜和讨论。在网易等门户上虽然可以找到对这起事件的描述(甚至用了如“丧心病狂”之类的标题渲染案情),但这些报道多埋没在国际新闻角落,阅读和转发量有限。微博上并未出现像“瑞士xx园持刀伤人案”这样的热门话题标签,更没有大规模的舆论挞伐。相比洛杉矶留学生遇害时社交平台的喧嚣,这起x国留学生作为加害者的案件在国内舆论场几乎石沉大海。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为数不多关注到此事的中文圈讨论中,竟出现了一些试图为行凶者开脱乃至将责任部分归咎于“西方环境”的声音。有网友翻出了这名行凶学生案发前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帖文,发现他曾发布过对x国x庆的祝贺,以及举报所在大学举办“涉台x”讲座的内容。于是有人推测:是不是瑞士方面漠视了他的爱x举报,反而纵容了“台x”言论,才刺激他心理失衡,最终铤而走险?这种匪夷所思的揣测将一起无辜xx遇袭案牵强附会到xx因素上,仿佛行凶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受西方不公对待而报复社会)。此类论调虽然荒诞不经,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哪怕是x国人犯下的罪行,某些极端声音也能试图用“爱x”逻辑去掩饰或转移焦点。在国内主流舆论对此事保持冷处理的同时,这些零星的偏激观点并未形成气候,但足以发人深省。
瑞士幼儿园袭击案在x国媒体上遭遇的冷遇,与洛杉矶留学生遇害案的高调形成强烈对照。前者因为不符合主流叙事需要,故而低调处理;后者则因为契合某种舆论倾向,被大量放大炒作。对于前者,中x媒体既无意也无力深入挖掘,只当一般外国新闻一笔带过,生怕提及施暴者的身份给x家形象减分。而对于后者,媒体和自媒体则乐于高谈阔论,哪怕不厌其烦地重复细节、上纲上线地引申议题,也要借机搅动一番情绪。从两个极端的案例可以看到,一条看不见的标准似乎左右着舆情的冷热:当同胞是受害者、异乡是是非之地时,尽可大书特书;当同胞是加害者、本x可能被质疑时,则能低调就低调。
3
透过上述对比,不难发现中国舆论场存在着鲜明的选择性关注现象:谁的生命值得被大书特书,往往取决于事件能否服务于某种叙事需要,而非事件本身的悲剧程度。一名中国女孩在美国遇害,本应是一起单纯的刑事案件,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网络热点;而一名被拐卖虐x数十年的农村妇女,本应唤起更广泛深入的反思,却在短暂喧嚣后被迅速淡化。如果说前者的遭遇理应得到关注和同情,那么后者乃至更多沉默无闻的受害者又何尝不值得社会倾力相助?但现实是,有的人遇害会成为舆论焦点,有的人受难却被遗忘角落。这种选择并非基于道义衡量,而更多是出于舆论操控和话语权的考量。
什么样的事件才会成为热点?在当下中国的舆论生态中,并非完全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或公众需求决定。一桩事件能否“出圈”成为全x讨论的话题,背后往往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当事件可以用来凸显体制优越、激发民族情感、转移内部矛盾时,它就更有可能得到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讨论。例如,海外留学生遇害案不仅牵动民族情感,还能作为反衬国外治安与社会问题的素材,于是舆论乐见其炒热。而如果事件会引发对内部问题的质疑、对权力体系的追问,那么热度很可能会被人为降温甚至压制。像铁链女这类深挖下去可能牵扯出一系列社会弊病和官场失职的问题,就被严格管控舆情,防止民意失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热点未必代表民众真正关切,往往只是被允许关切的那些。
这种舆论选择性背后,反映出当今社会的话语权高度不对称。普通民众可以在社交媒体表达情绪,但最终哪些声音能被放大,取决于掌握舆论工具和渠道的人。官方媒体、自媒体大V、营销号,构成了舆论场的主要“放大器”。他们基于各自立场,对信息进行筛选、演绎,再传播给大众。久而久之,公众看到的往往是一幅经过剪裁的图景:某些议题被无限强化,另一些则被冷处理甚至抹去。在这种结构下,舆论热点不再单纯是民意的反映,更多时候成了一种叙事的投射。大众情绪被引导着去关注那些“可以关注”的事,对于不被鼓励关注的问题,则渐渐习惯性噤声。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回望中国留学生洛杉矶遇害事件的发展,我们看到一出耐人寻味的舆论剧本:惨剧是真实的,悲痛也是真实的,但被叠加其上的种种解读,让一场寻求正义的呼声变了调。爱国营销号口中的爱与恨,仿佛凌驾于最基本的人类同情心之上。当有人忙着谴责受害者“崇洋媚外”时,有没有想过她在生命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绝望与痛苦?当铺天盖地在说“美国不安全”时,又有多少声音在关心国内那些被铁链锁着、在黑暗中挣扎的人?舆论场上这种一边倒的选择性,无疑是荒诞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更深层看,这种荒诞背后是社会环境与话语权结构的投影。在一个高度强调正面叙事和集体意识的舆论环境里,公共讨论往往被赋予政治意义。悲剧不只是悲剧,也是教材;受害者不只是受害者,还可能是“案例”或“符号”。谁来定义教材和符号?话语权掌握在强势一方——包括体制和迎合体制的舆论机器之手。当舆论的放大镜对准某件事,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就不仅是事实,还有被选定的立场和角度。这使得本应客观的事件蒙上主观滤镜。本质上,这是话语权对事实的再加工和再分配。在这种结构下,公众被动接受着剪辑后的现实,久而久之,对很多不曾被报道的真相习以为常地无知,对很多被反复渲染的主题习惯性地高度投入。
最终,我们的舆论场中上演着一幕幕耐人寻味的戏码:有的悲剧成为大众热议的谈资,有的悲剧被迅速折叠进遗忘。女孩横死异国他乡,本应是简单直接的令人遗憾和愤怒的故事,却被赋予民族情结、阶层隐喻;反之,惨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血有泪的人间惨痛,却在舆论中被当作“不宜讨论”的禁区。在这种割裂中,生命的价值被舆论场选择性地赋予或剥夺。一边是义愤填膺的“舆论正义”,一边是静默无声的尴尬失语。这种种景象汇集起来,勾勒出当代中国舆论生态的一角:有激情,有冷漠,有真相,也有幻象。
讽刺的是,不论是被热议的还是被遗忘的,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命运。媒体和舆论可以选择讲什么、不讲什么,却无法改变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中国留学生洛杉矶遇害"在互联网上成为千万次转发的话题时,在大洋彼岸,一个家庭正面对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当xx女事件被淡出人们的记忆,在某个角落,那位被救出的女性或许仍在与创伤和病痛搏斗。舆论的选择性放大与忽视,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这扭曲所造成的荒诞感,值得每一个关心真相和正义的人警惕。
短暂的舆论热潮终将退去,但问题依然悬在那儿。我们期待正义伸张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反思舆论本身的偏颇。当下的舆论环境,有时更像一场荒诞的舞台剧:台前众声喧哗,台后暗流汹涌。谁被推上聚光灯,谁被藏于幕布后,并不全由悲剧的分量决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更需保持清醒和同理心,不因营销号的鼓噪就盲从,也不因噤声的角落无人提及就假装看不见。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平等对待,每一件悲剧都值得被认真书写。这或许才是这几件截然不同的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当舆论成为工具,真相和良知便格外珍贵。
写于2025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