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派遣高层官员访问乌克兰,准备“收割”这里的稀土资源,与此同时,特朗普也不忘将矛头对准中国,称俄乌停火受益者不只是俄罗斯,还有中国。
特朗普的表态有着复杂战略考量,首先,近年来美国高层将“中国威胁”挂在嘴边,其实是一种转移矛盾的手段。
【特朗普又一次提及“中国威胁论”】
通过这种舆论操作,美国成功地将国际社会的目光,从自己满载而归的战争红利上移开。
比如,美国对北约国家的军售总而激增,再比如巨额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这些数据无不昭示着美国通过操控局势而攫取的巨大利益,而炒作“中国获利论”不过是为了掩盖其推动俄乌冲突长期化的真实意图。
其次,美国试图以此破坏中欧稳定的合作关系,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既得利益者”,强迫欧洲国家选边站队。
然而,这一策略并非总是奏效,一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表态,明确反对与中国“脱钩”,这无疑是欧洲国家对美国战略遏制图谋的一种抵制。
此外,美国觊觎的是乌克兰的稀土等战略资源,这些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命脉,比如钛和锂在全球市场上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美国当然不愿放过这块“肥肉”。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此前提出的“资源换援助”策略,对各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提供的人道救援物资】
对于乌克兰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获得更多的美援,但长远来看,核心产业极有可能被美国渗透,甚至出现被“殖民化”的风险。
尤其是当前乌克兰的外债已经接近GDP的90%,这种打资源牌的援助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将国家推向更为脆弱的经济境地。
而对于欧洲来说,美国影响下的乌克兰资源政策也无法让人安心,美国掌控乌克兰矿脉后,欧盟国家或将被迫接受价格更高的燃料供应,这使得本已岌岌可危的去工业化危机雪上加霜。
【特朗普准备收割乌克兰】
与此同时,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虽然战略缓冲地带受到压缩,但也加速了其“向东转”的步伐,俄方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抗制裁能力。
但归根结底,美方的这些“小动作”难以对中国产生影响,在俄乌冲突中,中国不断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与稳定的信息,不仅赢得了诸多国家的信任,也显示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这场博弈中,中国用“动态平衡”策略来破解美国的战争经济学,不仅成功阻止了美国的“全球控制”野心,还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获得了更多国际信任,以成熟的战略布局和稳健的外交手段,在这场大国角力中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