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自上映以来,用不到10天的时间跃升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并在2月7日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它在国外大火,然而国内却忙着跟一家车企打官司,被索赔数百万。这并非是第一次被告,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线78天后收获了49.7亿票房的好成绩后,也有人起诉索赔5000万,未果。



这背后的利益与生存的较量,究竟是谁在蹭流量?谁在碰瓷

“魔童哪吒”争夺战

娱乐圈中总是会出现个别人的“酸”,眼中看不得别人好,便开始暗戳戳的内涵。没火的作品不管,有的人只抓住火的咬着不放。在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时就被人起诉抄袭,并试图索赔5000万,原告还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并讽刺“难道说这是一种巧合?谁信?反正我不信!”



事情一出,引发了热议,不少人对原告嗤之以鼻,对《哪吒》电影存在抄袭秉承着不相信的态度,而经过法院的审理一一对比,确认不构成形似,并驳回了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原告这样做无非是想蹭流量,说好听的就是想碰瓷,这件事大家也都当成一个乐子来看。



随着《哪吒2》火遍国内外,不出意料的又有人出幺蛾子要找哪吒出品方的事了。很多公司想与哪吒沾一点边,吸来一点流量,无论是其他电影发祝贺票房奇迹的海报,还是资本市场股价节后涨停继续上涨,都希望是一些正面的“蹭流量”。而我国造车新势力哪吒汽车不甘示弱,偏偏要剑走偏锋,摊上一个大负面新闻。



从名字上看,哪吒汽车是最应该能从《哪吒2》中获得大量曝光的公司,但他却状告哪吒魔童,要求判决出品方光线公司的魔童哪吒的商标无效。而此次的争夺战,远远不止这一次。2023年,哪吒汽车申请了“魔小童”的商标,同时试图将“哪吒大魔童”、“哪吒小魔童”的商标先下手为强占为己有。



在哪吒汽车申请一系列商标后,被光线影业提出异议,要求监管层裁决这些商标无效。虽然哪吒是一个自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IP,但哪吒这个名字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不过魔童这个形象除外。从《哪吒1》开始,哪吒的魔童形象被称为是史上最丑哪吒,恰恰是这种“丑”,让魔童的形象具备了高辨识度。光线影业已在多个类别上注册了“敖丙”等商标,为的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影视IP。



而经过商标局的评审,宣告哪吒汽车所申请的商标无效。哪吒汽车的这波操作不难理解,他并不是想要传统的哪吒形象,而是2019年哪吒魔童系列电影创立以来的魔童形象,这才是双方的矛盾根源点。作为一家新能源汽车,为何会纠结哪吒的魔童不魔童呢?如果他能在《哪吒2》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作为同名汽车品牌,能借此获得一大波关注度,如果是正面的,可能会出现比较理想的销量,但奈何你偏偏走了不寻常路。



蹭流量还是碰瓷?

自从进入2024年,哪吒汽车从迟发年终奖到裁薪、裁员、停产等一系列问题,意味着昔日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哪吒的凛冬降临。2024年12月张勇正式卸任哪吒CEO,企业总融资高达228.44亿元也经不住三年累计的亏损超过了180亿。哪吒汽车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所以商标争夺被大家质疑是在利用魔童的流量来为公司逆天改命,但明显他的方式错了。



《哪吒2》的爆火带来了现象级的表现,据说有的影院靠着这一部电影用7天赚到了半年的钱。而典型的“蹭流量”还要数泡泡玛特,利用与《哪吒2》的联名潮玩和盲盒,产品被一抢而空,供不应求导致断货的现象出现,而股市的暴涨可以用一飞冲天来形容。资本市场上获利最大的还要数投资方光线传媒,连续5天上涨到市值超589亿元。



足以可见,正确的“蹭流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业模式,但很明显哪吒汽车没有搭上这辆快车,不仅如此,再加上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哪吒客服电话辱骂车主的事件,更是让哪吒汽车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当年哪吒汽车的CEO张勇说,哪吒这个名字是他们创业之初就决定要用的名字,“混天绫”的智能驾驶系统和车身设计,“风火轮”纵横万里的汽车轮毂,哪吒车主也曾让车主感受到了深化中的仙器神兵也能通过科技的方式走进每家每户。春节期间,除了哪吒汽车试图与出品方产生摩擦,全国173个哪吒车友会发起了“开着哪吒看哪吒”的活动。



不得不说,哪吒汽车不应该将自己的经历用来打商标官司上,说不好听的就是“碰瓷”,而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深耕,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这种气概去打破西方新能源汽车霸主设定的天花板。2024年以前,哪吒汽车的表现不佳已经成为过去,争取在新的一年,凭实力将自己再度推上年的车坛封神榜。



信源:河南科技报生活网《没抄袭!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审宣判,驳回原告所有诉讼》
金融界《哪吒汽车曾与光线影业争夺哪吒相关商标 哪吒汽车曾争夺魔童哪吒商标被驳回》
新浪财经《《哪吒2》爆火,哪吒汽车居然这样做?》
界面新闻《神话照进现实:哪吒2票房破纪录,哪吒汽车计划融资40亿重启征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