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润莲
编辑/富贵儿
1938年,毛主席对小刘思齐说:“你当我的干女儿,好吗?”
十一年后,毛主席对刘思齐说:“你今天成为我的大儿媳妇了。”
1953年,毛主席又对刘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从1938年到1953年,在毛主席跟前刘思奇的身份总在变换,但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主席的崇敬之情,以及主席对她如亲生父亲一般的呵护。
从“干女儿”到“儿媳妇”再到“大女儿”,多年来毛主席与刘思奇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感人故事?从中又折射出毛主席一生怎样的为人呢?
公媳缘浅,父女缘深
提到刘思齐,还不得不从毛主席的亲家刘谦初说起。
刘思齐出生在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父亲刘谦初、母亲张文秋都是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党员。
(刘谦初)
1927年,毛主席在湖北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刘谦初与张文秋上门拜访毛主席。此时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也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武昌,帮助毛主席整理资料。
初次拜访,张文秋难免有些拘谨,但毛主席的爽朗令她渐渐放松下来,杨开慧也十分热情的为他们沏茶,端出装满花生的果盘。
张文英注意到毛主席的两个孩子,正是当时才5岁的毛岸英和4岁的毛岸青,两个孩子天真活泼,屋里的气氛也活跃很多,毛主席亲切且幽默地说:“我们吃花生的水平不成,二位吃花生的水平怎么样啊?”刘谦初与张文秋当时还未婚,哪里懂话中的含义,正一脸茫然,受杨开慧解释才明白过来,都有些羞涩。刘谦初解释道:“我们确定恋爱关系还没多久呢。”
没过多久,刘谦初与张文秋结成伉俪。后来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见到张文秋,得知她成婚的消息,还对她说:“我有几个儿子,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结亲家。”
谁知这句话竟成了预言呢?后来果然张文秋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毛主席的儿子,成了毛主席的儿媳妇。
(张文秋(左二)和女儿们)
刘谦初与张文秋成婚后,夫妻俩始终聚少离多,1929年又双双被捕入狱。两人无论受尽多少折磨,都始终咬紧牙关,没有暴露出丝毫党的秘密,那时张文秋正怀有身孕。幸运的是,张文秋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在多方奔走下被释放出狱;但不幸的是,1930年3月张文秋腹中孩子呱呱坠地一月后,刘谦初被枪杀于济南。此前刘谦初给这孩子取名,正是刘思齐。
刘思齐与毛主席的缘分直到1938年才正式开始。
1938年冬,8岁的刘思齐在中央党校礼堂表演的话剧《弃儿》中,扮演主角“弃儿”。剧情演绎到弃儿的父母完成革命任务后被特务抓走时,小弃儿不顾深夜的寒风,光脚追逐着远去的警车,不停地哭喊着妈妈。台上动人的一幕令闻者落泪,当时毛主席也在人群中观看表演,情不自禁地和许多人一样站起来鼓掌。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抚摸着小刘思齐的头发,问道:“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爸爸妈妈是谁?”
(1949年,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在北京香山)
当毛主席得知刘思齐是烈士刘谦初的孩子时,他十分沉痛,回忆起刘谦初的才华横溢、在狱中的坚强不屈,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孩,不禁生出慈爱之情。他严肃地叮嘱刘思齐的继父:“这是烈士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好好地教养她。”又走上前和蔼地对刘思齐说:“我做你的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吗?”从此,便奠定了刘思齐与毛主席的缘分。
第二年,刘思齐随母亲张文秋去苏联途中,在新疆被军阀关进监狱四年之久,直到1946年才返回延安,这一年也是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国内的日子。
回到延安后,16岁刘思齐去毛主席家探望,认识了24岁的毛岸英。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见面第一天,就在彼此的心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也许是两人幼时都经历过颠沛流离的苦难,两人总是惺惺相惜,有许多共同语言。渐渐地,两人相爱了。
(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照)
1949年10月15日,刘思齐和毛岸英在中南海举办婚礼。婚礼中,刘思齐向毛主席行礼,毛主席高兴地对刘思齐说:“过去你是我的干女儿,今天成为我的大儿媳妇了。”整个婚礼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然而世事难料,一年后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党中央决定组织志愿军远征朝鲜保卫家国。毛岸英也主动向父亲提出要出国作战,毛主席思虑良久,还是决定尊重儿子的意愿,亲自将他交给了彭德怀将军。
(在朝鲜的彭德怀)
当时很多人都劝阻毛岸英,连彭将军也表示拒绝,他知道毛岸英十分优秀,但战场枪炮无眼,实在太过危险。但毛岸英依旧坚持要上前线,不会因为危险而退缩。连毛主席也表示,毛岸英精通俄语和英语,在战场上能够给彭将军提供帮助。就这样,彭将军才答应了毛岸英的申请。
结局我们已经知道,毛岸英最终永远地留在了鸭绿江。1950年11月的某天,美军飞机突然轰炸志愿军总部,当时毛岸英正在其中处理电报,不幸牺牲。
(毛岸英墓)
噩耗传回后,毛主席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这已经是毛主席第六位为革命牺牲的家人了。同时也不禁心痛新婚燕尔的刘思齐。她才成婚一年啊,如何能承受得起这一残酷现实的打击?
痛失亲人,主席隐下消息
毛岸英逝世的消息一开始是瞒着刘思齐的。
当时刘思齐正处在学业当中,而且因为阑尾手术躺在北京的医院。为了避免刘思齐因担心影响身体,毛岸英只是称自己要去个很远的地方出差,并拜托她帮忙照顾父亲和弟弟。刘思齐也是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懂得保密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多问,只是嘱咐丈夫要保重身体。
谁能想,医院的这一面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面,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毛岸英与刘思齐)
毛岸英逝世后,彭将军面对毛岸英的遗体内心十分沉重,坐在桌前数次哽咽,不知该如何向毛主席汇报这一事情。数次提笔后,彭将军写下一封仅有百字的电报,简要地描述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周总理收到这封电报后,也是泪流满面,但当时毛主席身体欠佳,战事又吃紧,只好将消息暂时满下。一个多月后,毛主席才得知这个噩耗。手捧着这封电报,毛主席沉默了许久,才颤抖着想去点烟,一盒火柴正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毛主席却在身上的口袋里翻找。良久,毛主席长叹一口气说道:“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战争嘛,总要有伤亡。”
(电报的内容)
人世间的悲痛莫过于此,可毛主席更忧心刘思齐的处境,她毕竟还这么年轻,又还在读书。
受毛岸英的嘱托,刘思齐总来探望毛主席,每次前来总要询问爸爸是否收到岸英的来信,这无疑是在毛主席痛苦的心中掀起一阵波澜。毛主席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话题,只能装作若无其事来搪塞过去。
时间一久,刘思齐心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有次,一位不知情的记者送给刘思齐一张毛岸英身穿志愿军军装的照片,刘思齐这才知道毛岸英去了朝鲜,这令她更加揪心。眼看着朝鲜战争结束,志愿军都已凯旋归来,却依旧没有见到毛岸英的身影,更没有收到他的只言片语,刘思齐实在坐不住了,便跑到毛主席办公室询问。
毛主席也明白纸包不住火了,是时候将真相告诉刘思齐了。但为了刘思齐能够承受住痛苦,毛主席向她循循讲述了自家牺牲的亲人:杨开慧、毛泽民……。刘思齐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但真正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痛苦还是将她淹没,悲伤和绝望化作泪水喷涌而出。
看着伤心的刘思齐,毛主席忍住心中的悲痛安慰着她。
“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从这时起,毛主席真正将刘思齐视为己出,常常写信询问她的衣食住行,信中总称呼她“亲爱的思齐儿”、“女儿”、“娃”,落款也总写“父字”。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在平淡中望见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疼爱与真情。
(刘思齐)
毛主席还格外关照刘思齐的学业。为缓解她心中的痛苦,毛主席送刘思齐出国深造。刘思齐归来后,也热心地规划起她之后的学习与工作。这时,江青提出了反对意见,毛主席工资本就不多,再加上对刘思齐的补助,肯定是不够的。她建议直接切断算了。
毛主席闻言严肃地答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都不可能不照顾刘思齐……”
在毛主席心中,是真正将刘思齐视为自己的女儿,他不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为刘思齐解答疑惑,指明方向,更常常写信给她,鼓励她“争一口气”,早日学成为国效力。
慈父与严父
刘思齐后来回忆毛主席说道:“尤其是在岸英牺牲后,他关心着我的思想,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健康,甚至我闲暇时阅读的书籍。”
在刘思齐心中,毛主席是一位慈父,但也是一位严父。
刘思齐与毛岸英刚恋爱时,两人想尽快结婚,毛主席却泼了冷水,建议他们先专心学业。毛岸英心中不解,再次找到爸爸询问意见,毛主席便生气地说:“按照解放区的法律,女方必须满18周岁,思齐还不满18周岁,你们必须守法,不能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而有半点特殊。”
(毛主席与毛岸英)
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到国内时,毛主席也并未留他跟自己一起吃小灶,而是要求他穿上自己的旧衣旧袄,跟战士们一起吃大灶。战士们发现有个高大的新面孔出现在食堂,后来才知道是毛主席的儿子,都好奇他能不能忍受这粗糙的小米粥和山药蛋。
但没过多久,毛岸英又被主席安排去了农村读“劳动大学”,和农民同吃同住,做同样的农活,等再次回到延安后,毛岸英已经变得黝黑精瘦。
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不止一次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他要求彭将军不要在军中透露岸英是自己的孩子,让他将岸英当做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毛主席与毛岸英)
毛主席对待子女如对待人民一般关怀备至,对待人民也如对待子女一般无私奉献。
1943年主席秘书黄友凤的孩子因为艰苦的生活早产,没有营养调理,只能喝稀汤饱腹,可怜的孩子饿得直哭。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派人将一个陶罐送给黄友凤。黄友凤打开一看,竟是一罐牛奶,他赶紧抱着罐子去见主席。“主席,这牛奶是中央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给你分配的,怎么能因为孩子影响你的健康呢”黄友凤想将罐子放下,主席却表示孩子是革命事业的希望,抚育孩子是每个人的责任,要求黄友凤一定要将牛奶带回给孩子喝。而喝着这份充满意义的牛奶,这个孩子也不负主席的期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黄友凤夫人赵雪明)
如果你认为,以上的例子都出自主席身边的人,难以说明主席的无私,那么接下来的故事更感人肺腑。
毛主席听说北京西城有一户姓宋的人家,靠着拉黄包车的微薄收入勉强过日子。但有一天,这位宋师傅生了重病,全家都陷入绝望之中。
毛主席听后便说救人要紧,共产党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便让叶子龙从自己的稿费中取了100元,以组织的名义给宋师傅治病。
一段时间后,宋师傅没能挺过疾病去世,家中只剩下妻子和两个孩子,失去顶梁柱,这家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毛主席又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300元作为宋师傅的抚恤金。而宋师傅一家至今都不知道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主席给予他们帮助。这件事直到后来由叶子龙的女儿公布,才为人所知。
对待毫不相关的普通百姓,主席都能尽全力相助,不求回报,这是因为主席本就从人民中走出,见过人民最艰苦磨难的时候,立誓要造福人民,而这执着的意志和奉献的精神也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
毛主席对刘思齐的称呼从“干女儿”到“儿媳妇”,再到“大女儿”,体现的不仅是他对刘思齐的疼爱,也是毛主席对烈士的关怀,对人民的爱护,对党事业的无私奉献。
正因有这样的伟人在前冲锋陷阵,现在的我们才能享受到如此美好的未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