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随着台湾地区即将进入一场决定未来政治格局的“大罢免潮”,民进党主导的这一策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风险。赖清德近日在民进党中常会上提出的罢免计划,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显然,民进党这次的目标是通过发动“抗中保台”的口号,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在面临即将来临的选举中,试图通过这种极端手段激发选民情绪,维持其在民意机构中的席次。然而,这场政治博弈的结局却未必是民进党所期待的。
据报道,民进党此次“罢免潮”的背景,是赖清德提出的一项极具攻击性的战略:“全面罢免”。这一提案显然并非出自一时激动,而是赖清德在对外威胁的同时,试图借机通过牺牲一部分民进党籍议员来拯救更多的选票。在郭正亮等人的分析中,民进党为抵抗蓝营的全面罢免威胁,决定通过“抗中保台”的话术让这一“行动计划”更加“合理”,并巧妙地将矛头指向大陆,以此寻求政治凝聚力。
然而,这种看似高明的操作,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政治隐患。首先,民进党的罢免潮并非没有代价。根据前民代郭正亮的预言,民进党或将面临不可忽视的失席风险,特别是两名台湾少数民族的绿营议员,甚至有可能因此被彻底罢免。少数民族议员的选举本身就具有复杂的选举机制,而此次“罢免潮”势必加剧这一选举复杂性。原本就不占优势的绿营少数民族议员,面对这样一种不对称的政治攻势,落选的几率极高。与此同时,民进党在其他选区的形势也并不乐观,吴子嘉更是明确指出,民进党可能会因此丧失三席,难以维持目前的优势。
不仅如此,民进党将“抗中保台”作为“新潮流”战略的核心,尝试借助对大陆的强烈对立情绪来提升选民动员,然而这种策略的局限性愈加显而易见。台湾社会的深刻裂痕,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上的分歧,恐怕不足以支撑赖清德与民进党领导层的高唱凯歌。政治反对派已经开始加大对民进党施政失误的批评,不少民众也开始质疑“保台”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民众的眼光不再仅仅集中于“抗中”这一话题,而开始关注岛内的经济、社会问题、民生困境时,民进党这一空洞的口号便难以再获得有力支持。
事实上,民进党在当前形势下的“抗中保台”策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疲态。台湾的经济困境、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已愈发凸显,而民进党似乎没有拿出有力的解决方案。面对经济下滑、生活成本飙升、年轻人失业等问题,民进党反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对岸的对立中,显然这种政务焦点的错位,导致了其支持度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赖清德和民进党领导层虽然试图通过一场“抗中保台”的政治运动来唤醒选民情绪,但他们显然忽视了岛内民众对“保台”的真正期待。今天的台湾人,已经不再只关心岛外的政治风云,而是更加关心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富足。民进党如果继续固守“抗中保台”的口号,而忽视了民众的经济诉求,那么他们的支持势必会日渐流失。
另外,“抗中保台”不仅仅是民进党内的一个政治口号,它更成为了台湾社会政治分裂的催化剂。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对立,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政治框架内,更多的已经涉及到了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一背景下,“抗中保台”作为民进党的旗号,变得越来越激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极端对立的策略会让更多温和选民产生反感。部分本应支持民进党的中间选民,可能会因为这一过于激烈的立场,转而支持更加理性、务实的政治力量,民进党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本可以赢得的选票。
再者,民进党发动“大罢免潮”是否会达到预期效果,仍然值得怀疑。通过“抗中保台”的言辞,民进党确实在短期内可能获得部分民众的情感支持,但这种情感支持并不能转化为选举中的实际胜利。尤其在岛内政局不断变化、民众愈发关注实际利益的情况下,民进党的这一策略很难持续性地维持民意的高涨。相反,民进党可能面临更加剧烈的反击。在不清晰的政策目标和过度的情绪化言辞面前,岛内的选民可能会变得愈发理智,他们的投票行为不再仅仅由情绪驱动,而会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实际能力与政治承诺。
总而言之,民进党通过“大罢免潮”和“抗中保台”这一组合拳,试图以激进手段塑造未来的政治版图,但其结果可能并非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选民的情感支持难以长久,民进党的“抗中保台”口号未必能够成为持续的选举武器。与此同时,民进党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缺乏真正的战略性思考,必然使得岛内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选举之战中,民进党是否能够顶住来自各方的挑战,仍然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