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131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21个词条
01
知乎上有个热门帖子:
题主经济独立,一人租房住。
养过各种小动物,但只有养猫的时候遇到父母强烈反对。
他们让她把猫立刻扔出去。
爸妈不喜欢猫,是因为迷信。
觉得猫克人,并说,“要猫还是要你爸活着。”
题主说过几天会找人领养。
爸爸不同意,要求立刻丢掉。
然后,他突然暴躁起来抓着猫就往地上摔。
题主扑上去就被推开,而爸爸就重复摔猫。
摔完还要求题主第二天跟自己道歉,不然就不认这个女儿。
打开评论区,竟然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爸爸把我的仓鼠连带笼子,一并扔出窗外。像是做了一件厉害的事。”
“我养的多肉被妈妈送人,我全都要回来了。她歇斯底里,要扔了我所有多肉。”
“爸妈趁我生病,把我养了四年的小狗送人了,说是寄养,可人家后来不耐烦,给丢了。”
“从七楼倒了我一缸小青蛙。”
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里,母亲因搬家要溺死刚出生的小猫。
女儿苦苦哀求。
妈妈却说,“真是太傻了,他们只是几只动物,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是几只动物。
在侵入式父母眼里,孩子也不过是自己手里的“小宠”。
02
前几天,网上流传着一个班级群里的片段:
因为孩子不写作业,妈妈大打出手。
衣架都变形了。
妈妈拍视频到家长群里,“她现在还在哭,还在逼我打她。”
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不陌生。
不过,更多的是下边这种场景模式:
在《远山淡影》里,妈妈佐知子,对待自己女儿则是冷暴力。
听到女儿跟别人打架,受伤了。
她只说,知道了。
女儿不见了,别人说打电话报警,她说,没必要兴师动众。
可她经常三四个小时把女儿自己扔在家里。
女儿找到后,脚边有绳子,还受了伤,也许是想上吊却掉了下来。
可佐知子说,“她没事。”
因为经常搬家,女儿没有朋友,只有小猫。
别的小朋友说妈妈的坏话,女儿用石头砸。
小朋友们就偷了她最在意的一只小猫,弄死了它。
可是因为妈妈要搬去美国,得把小猫都解决了。
女儿反复追问,“你说过可以留着他们。”
妈妈却只是说,“我很忙,如今情况不同了,他们只是牲畜,别再孩子气。”
然后,从女儿手里抢过她那些小猫朋友。
关上铁丝网,去了河边。
拿出一只小猫,溺在河水底下。
小猫生命力顽强,没有死。
她又把它们放回铁丝网包着的篮子里,把篮子摁下河水。
直到篮子沉了下去。
女儿朝篮子沉下的地方追去。
母亲却说,“这水真脏。”
拧干袖子回家去了。
这种云淡风轻,是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后的解脱。
03
和其他父母一样,佐知子并非不爱女儿。
她只是太过焦虑。
未婚夫死后,她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住进未婚夫家。
之后又二婚,嫁给另一个男人。
可那个男人对她并不尊重。
有次十点多,同事来拜访。
丈夫就硬要妻子准备茶点,可她其实本就准备去的。
不仅冷淡,还总是颐指气使。
所以,这个男人当了女儿七年爸爸之后,佐知子受不了了。
她找到一个外国男人,要跟他去美国开启新生活。
只是,大女儿好带,其他的不行。
无论是小猫,还是小婴儿。
后来又不知怎么辗转到英国,有了二女儿。
佐知子,只有两个女儿。
中途怀着的那个孩子,跟小猫一样消失了。
佐知子对大女儿说,如果你不愿意,咱们可以随时回来。
大女儿信了。
可这份等待太久了。
长大后的大女儿,没等到回去就裂开了。
她抑郁严重。
甚至一度没办法出门,只能长久长久地把自己关在屋里。
后来越来越严重,有段时间跑出去了。
然后房东打电话来,说她吊死了自己。
就像她小时候做的那样。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有个观点:
关系的实质是,谁制造焦虑,谁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
很多家庭里,父母容易崩溃。不具备化解焦虑的能力。
而孩子做事没有边界,很容易就能找到“错处”。
通过暴力,孩子承受了父母的焦虑,并被迫容纳和化解。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孩子容纳不了时,心智会暂停,自我就会被撕裂。”
一个人对生命没有了期待与热爱,就会选择衰落。
04
佐知子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带着女儿留在前夫家里。
但是,那里只剩大大的房子和两个老人,像一座孤寂的坟墓。
女儿想留在这里,因为安全。
佐知子选择了出去闯,去向更有希望的未来。
这里并没有错,只是她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转给孩子。
莫言说,一个家庭想往上走,底层逻辑是: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则万事兴。
一个家庭走向衰败,则是: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
幸福的孩子,背后有稳定像大山一样的力量支持。
同时又有人,能心平气和承载和包容他,他就会茁壮成长且生机勃勃。
所有关系,都是我们跟自己内在关系的投射。
孩子们的出现,提醒我们:回到自己。
养孩子就是再养一次自己。
德尔菲神庙石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
时刻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这就是修心的关键。
当外界带来鸡娃焦虑时,可以对自己说纪伯伦的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同时,这句话会被那个不安的小小的你听到。
你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是自由的。
因孩子或家人生气躁动时,就记得《道德经》这句:归根曰静。
让一切回归本源,放开掌控欲。
让那份曾经的紧张和不安,顺流而下。
此后,你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