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我踏上了前所未有的旅程——去朝鲜出差。这个被外界视为神秘国度的地方,常常令人心怀敬畏与好奇。我习惯性地查看资料,了解到从中国丹东出发,轻松便捷,一切手续皆由旅行社安排,想来这次见识朝鲜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踏上开往平壤的火车,列车缓缓驶出站台,我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列车内,乘客们手持手机,忙着打电话,显得格外热闹而不可思议。在许多人印象中,朝鲜似乎是一个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地方,而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明白,这里亦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接近目的地,但在此之前,我就像是即将进入一场考量的考试,入境检查变得无比严苛。他们需要搜身,检查所有电子设备,我的心跳加速,暗想自己那些不谨慎保存的内容是否会因此暴露。但越是紧张,我反而越是兴奋,这种未知感让我更加渴望了解这里的一切。
当我终于踏上平壤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依旧让我惊讶。走出火车站,繁忙的平壤街头映入眼帘:人们骑着自行车,等满载的公共汽车,提着购物袋的人们匆匆忙忙,一方面展示着他们的日常,另一方面也悄然诉说着在封闭世界下生存的艰辛。通过这样的细节,我感受到了这里人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晚高峰的地铁,人还是很多的,地铁好像二十多站,两条线,相似的轧机似乎让人联想起80年代的北京地铁二号线。
我开始在街头游荡,随意拍摄着他们的瞬间,尽管导游再三叮嘱,不得拍摄任何政治敏感的事物,也不可将照片上传网络。我遵循规则,却难掩内心的渴求—我想要捕捉到真实的朝鲜,真实的平壤。我特别记得那一天,那些笨重的相机镜头只能用於记录那些闪烁的瞬间,而非留痕。
就在这个过程中,偶尔能够看到一些政府机构的标志建筑、宽阔路面上流动的汽车,还有那些穿梭于学校、市场之间的学生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孩子的活力,却亦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如同置身于一幅静谧而厚重的画卷之中,眼前的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
第一天晚上,我入住的羊角岛酒店是抵达的华丽窗口,虽然由于供电不足,夜里曾经停电,但无可否认它仍具有某种气派与优雅。173层的高楼大厦熠熠生辉,而我周围只听得见其他两三个旅行团的喧嚣声,耳边回荡着工作人员轻声批评他人的低语。这样的环境无疑使得我感觉有些孤寂,尤其是在深夜,四周漆黑一片。
第二天,我们进行了“历史悠久”的军事禁区“38线”之行。那个让朝鲜承载记忆的重要地方,犹如时间的隔阂,把两个国家划分在不同的维度。太多的不安与惆怅,都汇成一张冷峻的面具,分别在这背后,透露出的是怎样的辛酸与无奈?
参观完纪念堂,当我再次走入清晨的阳光中时,也重新看到了孩童们追逐嬉戏的场景。朝鲜对儿童特别关注,这里的小学似乎成为了我们日常访学的目的地之一,欣赏孩子们绚丽的演出,那一刻,虽则表演看似简单直接,却无一不是精心编排的成果。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外出走访,在城市四处游历。那些空气中弥散的不仅是激情,更是喜悦、忧伤与梦想,形成一股潮流,这样的对比让我愈发想要靠近当地的生活。当天色渐暗,街头的小商店透出微弱的亮光,看起来朴素且温馨。就在这时,我碰到了一对新人,他们正在街边接受亲友的祝贺,为新生活的开启而欢呼。我小心翼翼地按下快门,记住这一幕,用以铭记这个时刻,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洒落。
这趟旅行不仅有着陋巷中的喜怒哀乐,还有那在广场上调皮踢球的少女们,她们似乎充满力量与朝气,虽然条件简陋,却展现出了别具风采的坚韧与努力。面对这一切,我不由得自问:如今的世道,对于这样的年轻一代来说,有多少选择又能如何改变她们的未来?
若干个晴朗的早晨,每一天都在延续。我用不厌其烦的如影随形,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淳朴的孩子们,对于生活、家庭、社会的思考,然而笔端的文字和苦涩的深思却难以表达出其中千丝万缕的情感。
通过不断拍摄,我意识到,不同于网友分享的那些模糊音符,有时候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籍,写满了未曾透露的秘密,无论文明的轮廓多么羸弱,经济的困顿如何加剧,人们关于幸福的渴求永远超过一切。
当行程结束,我带着这些真实的平壤面孔,告别了这片土地。透诊白昼的阳光无情拂去我的不舍,那些短暂相聚的瞬间,犹如流星划过夜空,留给我回味与思索的深邃。或许这就是朝鲜,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拼搏生存者,一幅虽略显荒凉却令人深思的画质。
朝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