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区外景。冷万欣/摄

大家就像一家人,感情越来越深。

中房报记者 冷万欣 沈阳报道

门外是零下二十度的“大冷天”,门里是言笑晏晏,互道祝福的火热场面。

2月8日早上8点半,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来到了沈阳市牡丹社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志愿者之家里传出阵阵笑声,拜年问候声此起彼伏。

“今天主要是磨刀和理发”,劳模工匠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名队员告诉记者,没一会儿,牡丹社区的老人们纷纷“赶早”进来,志愿者们也各司其职忙活儿起来。



志愿者之家活动现场。冷万欣/摄

“志愿者之家”也是沈阳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门口的显示屏上,记者看到从2月5日到2月24日,就已经安排了12场次的活动。

2月8日的活动主题是“初心在方寸 咫尺在匠心”志愿服务。除此之外,其他的活动涵盖消防安全讲座、元宵节主题活动、防诈骗宣传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牡丹社区地处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始建于1983年,包括2个小区的60栋住宅楼,覆盖3094户10187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2019年,牡丹社区启动更新改造,通过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完整社区建设充分融合。

“一老一小”总关情,2019年牡丹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之初就面临着多重难题。

一方面是“双40”的客观现实,即房屋超过40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40%;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托育等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老旧,市政管网年久失修,公共空间不足,社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牡丹社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社区居民的居住体验,完善社区养老的设施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关于老旧小区改造,我们在社区完成调查问卷2800多份,当时归纳总结出5个大类700多个问题,包括房屋改造、公共空间改造、生活设施改造等,问卷是开放式的,大家畅所欲言,因为老旧小区改造不能我们认为好就是好,老百姓不认同就等于白改,只有在改造之前把数据做精准,改造的方向才会明晰。”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告诉中房报记者。



牡丹社区外景。冷万欣/摄

另据王晖介绍,牡丹社区是一个熟人社区,从上班到退休,从同事变成“老伙伴”,老人们急需公共空间,平时在一起聊天聚会。通过改造社区空间,牡丹社区修建了两处长廊,还有健身区域和休闲广场,丰富了老人们的退休生活,也提升了大家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区居民有合唱队、京剧队、乐团等,都需要排练和活动场地,而原本的社区空间,做养老服务都完全不够,更不要说给老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

牡丹社区从问题着手,寻求解决途径,当时恰逢沈阳市供暖并网,社区锅炉房闲置废弃,通过改造综合利用,解决了空间不足的难题。

“我们牡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原有基础上,改造了废弃锅炉房,在一楼完善了养老服务,二楼变成了志愿者之家,还把原来堆积废料的空地改造成了城市书房。”王晖告诉记者。

牡丹社区通过改造,配置了养老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多功能大厅等设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机构,为居民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医疗等12项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群多样化需求。

溜肉段、白菜豆腐、鸡蛋炒木耳 燕麦 馒头……在牡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看到2月8日当天长者食堂午餐的菜单,荤素搭配,多种主食一应俱全。王晖告诉记者,牡丹社区食堂整体运营良好,平时常态化运营每天供餐在300份餐以上,春节期间每天也100多份供餐。

服务“一老”也要关注“一小”,王晖和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区普遍有一项亟待解决的需求,就是孩子们的托育问题。“老人们每天送孩子上下学,还要在放学后辅导孩子写作业,往往疲于应对,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辅导孩子作业也非常吃力”。



幸福教育课堂。冷万欣/摄

牡丹社区针对这一问题,下大力气开展幸福教育课堂,联动沈阳市的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既缓解了老人“带娃”的压力,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在牡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部分场地提供给孩子们使用,自习室、书画室还有兴趣课堂。记者看到课表上,书法、国画、舞蹈、剪纸等兴趣课堂内容丰富。



兴趣班教室。冷万欣/摄

据介绍,授课人员都是社区对接沈阳市书法家协会等社会组织邀请的专业人士,小区内适龄孩子有800多人,兴趣课堂报名一直非常火爆。

“寒暑假期间,我们提供周一到周五全天托管服务,平时开学期间,每天下午4点半,会有志愿者到学校门口帮着接孩子。”王晖介绍,“目前,平均每堂课有40多个孩子参与,开办7年多来累计服务上万人次。”

“以前,老百姓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没有特别强烈,而今我们社区通过各种服务项目,服务‘一老一小’,让老百姓向社区聚拢,大家就像一家人,感情越来越深。”王晖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