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主火炬熊熊燃起,第九届亚冬会以一场跨越34个国家和地区、1270余名运动员的冰雪之约,向世界宣告:这座曾以重工业闻名的“冰城”,已在冰雪经济的浪潮中完成华丽转身。


一场盛会背后的城市经营冷资源炒成热经济

29年前,哈尔滨首次承办亚冬会时,冰雪产业尚是GDP中不足0.3%的“配角”;如今,借力政策东风与市场热潮,冰雪经济已占城市经济总量的近30%,成为撬动万亿级赛道的“热引擎”。从冰雪大世界的璀璨灯光到亚布力滑雪场的国际声名,从“冷资源”到“热经济”,哈尔滨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找准特色赛道,冰天雪地亦是金山银山。

冰雪产业的爆发,早已突破地域界限。数据显示,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南方地区更以“逆袭”姿态加入战局:深圳跻身冰雪旅游消费力十强城市,长沙湘江欢乐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上海、广东的室内冰雪场馆如雨后春笋……这场“白色革命”正改写中国经济的传统地理格局。

政策的精准发力功不可没。《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将达1.5万亿元。而冬奥会、亚冬会等国际赛事,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已化作滑雪场上的欢声笑语、冰刀划过的银色轨迹。


流量狂欢长效引擎”,如何让冰雪经济长红”?

亚冬会期间,哈尔滨春节假期游客量突破12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91.5亿元;40家赞助商组成的“朋友圈”,更折射出冰雪产业的强大吸附力。但要让冰雪经济从“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增量”,还需破解三大命题——

其一是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北方专业人才南下支援南方冰雪场馆建设,但全民参与的“15分钟冰雪运动圈”仍需加速铺开。

其二是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从运动器材制造到赛事IP运营,中国冰雪产业需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其三是文化的“破圈传播”。让冰雪不止于运动,更成为生活方式,需用《长歌颂冰河》般的艺术表达,讲好中国冰雪故事。


滨州如何破题“冰雪+”?黄河边上的“冷资源”如何释放热效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曾是北方城市的“专利”,而今正在全国范围内升温。对于地处山东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而言,发展冰雪经济既是顺应趋势的选择,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那么,气候条件欠佳的滨州,该如何破题冰雪产业这篇大文章呢?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创”。冰雪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与城市发展、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滨州的“冰雪+”,不仅是产业战略,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实验”。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学校输送专业人才,政府搭建政策平台——滨州探索的“产学研用”模式,让冰雪经济从“政府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从“单一赛道”到“全链突围”。滨州要立足实际,在突破气候限制的同时,实现冰雪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共生。比如,大力发展室内冰雪设施,以人工造冰造雪弥补自然条件不足,让冰雪运动不再“看天吃饭”;再如,以独特的黄河文化为底蕴,高标准打造冰雪主题乐园,让“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同时,通过“冰雪+大数据”,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场馆人流、设备能耗,用“云端”优化服务体验,让“冷资源”释放“暖效率”。

冰雪运动,造梦远方;冰雪产业,遇见未来。没有“先天优势”,就创造“后天动能”;缺乏“自然流量”,就打造“人文引力”。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冰雪项目巧妙融合,使冰雪运动成为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游客在体验冰雪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获得更加丰富和难忘的体验。通过将先进技术与冰雪运动相结合,不断推出新颖有趣的玩法和项目,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为冰雪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新媒体出品

作者|李诚

编辑|宋敏敏

审核|葛肇敏

终审|孙旭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