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2023年下半年最红的一首歌,据说播放量超过了800亿,创下了一个很难超越的单曲播放纪录!

这首歌能红,原因有很多,比如它出自老百姓最喜欢的草根歌手刀郎之手,比如这首歌的曲调朗朗上口,比如这类歌曲很少见(近几十年都没有出现过),比如歌词深入人心!



在部分网友心中,刀郎创作《罗刹海市》的初心就是为了报复那英、汪峰、杨坤等人,但这首歌拿到的数据不是几亿,几十亿,而是几百亿,只靠内娱这点矛盾,似乎撑不起来!

和《哪吒2》拿到一百亿票房一样,罗刹海市成为“神曲”一定离不开“社会度”三个字!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行业都有马户、又鸟,他们以丑为美、黑白颠倒,做了很多老百姓不喜欢的事情!



以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为例,从口碑到卖票情况,从成本到支出,站在正常人的角度:没有一项数据可以支撑这场活动办下去!

什么是支撑商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呢?有两个,一个是传播意义,另一个是经济价值!



如果说非遗相声大会让更多人了解了相声,喜欢上了相声,亏钱也要举办,如果说非遗相声大会卖出去很多门票,足够支付参演人员的日常工资,也可以办!

可现实貌似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是非遗相声大会的传播意义

众所周知,相声属于北方曲艺,深受北方老百姓的喜欢,既然这场活动叫“非遗相声大会”,是不是应该在北方城市举办呢?哪怕是乡村,也会有很多人捧场,满足他们花小钱,看明星的愿望!

但这场活动从第二届开始就转到了南方城市——深圳,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快,对相声这种比较慢节奏的艺术不感兴趣,强如德云社,也很少在南方演出!

人家不需要,不喜欢,你却非要演,结果就是:口碑不佳,卖票难!



其次是非遗相声大会创造的价值

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来了50人,高铁费、住宿费、伙食费都是成本!

距离2月15日的首演还有两天,大麦网“想看人数”三场加起来才两百多人,就算这些人买的都是好位置的门票,刨去平台费用,连成本都不够!



劳师动众,来的还都是圈内有头有脸的人物,包括冯巩、姜昆石富宽李金斗、方清平、高晓攀、苗阜等,却连“本儿”都收不回来,干一场亏一场,合适吗?



有人调侃非遗相声大会是主流相声艺人到南方城市的一次公费旅游

对此,老默只能说:主流曲艺团体安排艺术家公费旅游很正常,很多民营企业也有这样的安排,但能不能不要以“非遗相声大会”为噱头呢?德云社在内的民间相声团体为了拯救相声、弘扬相声倾其所有,受尽各种苦难,反倒是拿着好资源和基础工资的主流艺人选择了享受、躺平,合适吗?



相声真的走向了繁荣吗?显然没有,截止到目前,能做到商演稳赚钱的只有德云社,健康的行业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真心希望卖不动门票的主流相声艺人们能够反思一下,把精力放在提升业务能力和创作上,不要成为《罗刹海市》里的马户、又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