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导报报道,“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罗森伯格惊爆已被降格为“前主席”,同时,该协会的官方账号已移除罗森伯格的头像及名称。外媒猜测其可能已经被特朗普“炒鱿鱼”。“美国在台协会”名义上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机构,于1979年1月1日美国与台当局“断交”后不久成立。包括罗森伯格在内,总共有过10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或代理主席。
据中新网报道,在拜登任内获任命的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已被列为“美国在台协会”前主席,同时,“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的官方账号已移除罗森伯格的头像及名称。罗森伯格在美国前总统拜登任内获得任命,于2023年上任。在被任命为“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前,担任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出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后,罗森伯格至少6度窜台,密集度引发关注。罗森伯格最后一次以“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身份发表推文是在2024年12月。
罗森伯格的任期不算长,却见证了蔡英文和赖清德的交替。他与蔡英文以及驻美代表萧美琴的关系十分融洽。在赖清德上任之前和之后,他两度访问台湾地区,还在520的那天出席了赖清德的就职仪式。罗森伯格在他的短暂任期内总共曾六次访问台湾地区,这一行为被广泛认为推动了美国在台协会访台的“常态化”。因此,他被称赞为一位非常支持台湾地区的AIT主席。
需要指出的是,罗森伯格自上任“美国在台协会”主席以来,与民进党方面关系密切,去年5月还曾出席赖清德的就职典礼,在赖清德外出窜访过境美国夏威夷时,罗森伯格还公开表示欢迎。作为台当局与美勾连的传话人,罗森伯格可以说是民进党最大的“依仗”。因此如今罗森伯格的倒台,对于民进党当局而言,无疑是非常恐慌的。
在赖清德当选之后,罗森伯格却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2024年1月15日,太平洋岛国瑙鲁宣布与台当局“断交”,在“断交公报”中,瑙鲁明确了“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强调与台当局“断交”的依据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以下简称“2758号决议”)。这不仅让赖清德遭遇当头一棒,也让正在台湾地区窜访并多次表态支持扩大台湾地区所谓“国际空间”的罗森伯格颜面扫地。
特朗普(资料图)
当特朗普政府加大对外施压力度之时,赖清德同样察觉到了风向的转变,特别是罗森伯格的离职,致使民进党在短时间内失去了与美国沟通的重要桥梁,这无疑令“台独”势力陷入了恐慌与失措之中。然而,赖清德这种既低头又嘴硬的双重态度,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无实质助益,因此受到了国台办的严厉指责。
赖清德的低头态度与其言辞相对立,这样的做法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毫无帮助,国台办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2月5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对赖清德的言论做出了明确回应。他一方面声称希望台海地区实现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却顽固地坚持“台独”立场,频频发表分裂性的言论。这种做法不仅在蓄意破坏台海的和平,也在阻碍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他的真实意图显而易见,显然是企图通过寻求外部支持和武力来推动“台独”。
美国华盛顿(资料图)
美国政治体制宛如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权力迷宫,不同政治势力、派别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平息。罗森伯格的离职,很可能是美国内部政治权力动态平衡发生变化的外在体现。在拜登政府内部,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存在着深刻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歧逐渐浮出水面,在权力的激烈角逐中,某些势力可能认为罗森伯格的行事风格和政策执行不符合其利益诉求,从而推动了她的离职。
特朗普(资料图)
按照常理,美国的高官变动往往会引起台湾地区的强烈反应,甚至会在第一时间发声表态。然而,此次罗森伯格的离任事件,台当局几乎没有任何公开回应。尽管台当局频频通过民间组织或言论渠道寻求美国的支持,但在这一关键时刻的沉默,无疑暴露了台湾地区在美国策略中的“边缘化”现象。这种对美国政策变化的无能为力,凸显出台当局的尴尬处境和其对美国政策依赖的深刻危机。
中国台湾(资料图)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赖清德自然懂得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引起了不少关注。根据2月5日的消息,赖清德最近参加了一个活动。这次活动被称为“大路台商春节活动”,而赖清德在活动中发表了一些引发争议的言论。他再次提到两岸“互不隶属”的说法,甚至还表示两岸该继续坚持“四大坚持”的政策。还提到要把围堵变成沟通,把对抗转变为对话。可实际上,赖清德所说的内容非常实际。
特朗普(资料图)
很明显相比拜登的意识形态优先,特朗普则更加务实,早在选举期间他就多次公开表达对台不满。包括认为是台湾地区抢走了美国的芯片生意,要提高台湾地区的“保护费”等,其甚至认为台湾地区不过是可交易的筹码,这也引发台当局极大恐慌。而近日特朗普更是公开表态,有意减少或取消对台武器援助,越发让岛内民众觉得,美国越来越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