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 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中方参会学者、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

  观点速览

  欧洲安全焦虑"不降反增",内外交困导致"团结难在";

  要消除焦虑,欧洲需"深刻转变"政治与经济治理模式;

  美国酝酿俄乌冲突"解决方案";欧洲难逃"主动埋单";

  中东对美国只是"战略一环",对欧洲则关乎"切身利益";

  美国"自我孤立";欧洲"有心无力";中国"备受期待"。

  当地时间2月14日至16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将在德国举行。作为当前全球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始创于1963年的慕安会,初衷是探讨"跨大西洋关系",也就是欧美关系。

  由此,以德国为"主场"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也常常被称作"西方的家庭聚会"。

  近几届慕安会,应对地缘政治冲突成为主要议题。2024年的慕安会上,时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发言中这样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有人都最终意识到:欧洲正处于危险之中,不仅因为家门口的两场战争,也因为全球多地的危机四伏"。

  那么,一年之后的今天,俄乌、巴以两场冲突尚未完全结束,但显现缓和迹象,欧洲的安全焦虑,缓解了吗?

  姜锋:欧洲安全焦虑"不降反增"

  去年参加慕安会能够明显感受到,欧洲对自己的安全处境非常的焦虑。今年来看,欧洲的焦虑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倒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因素。

  一个方面是欧洲人对自己能不能团结起来解决安全问题信心不足。现任的慕安会的主席霍伊斯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批评德国和法国团结不够、合力不足,领导欧洲事务的这对火车头失灵。同时由德国,法国和荷兰组成的魏玛三角,曾经的是重要的欧洲政策的一个平台,但近年来在推动欧洲议程方面也乏善可陈,这都是大家不太满意的。

  二是欧洲人对日益严峻的内部安全问题忧心忡忡,这也是掣肘欧洲团结起来应对外部安全风险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各国限于内政事务自顾不暇。欧洲整体步调很难协调一致。


图源:北约官网

  为了缓解"安全焦虑",同时也是在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外部压力之下,近年来,扩军、备战成了欧洲国家的"口头禅"。

  有统计数据显示,北约欧洲成员国2024年的军费支出总额实际增长了19%,与2023年相比涨幅翻倍。同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先后出台《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国防工业计划》等文件指导防务,推动所谓"战时经济能力"建设。不过,在姜锋看来,对当前的欧洲而言,无法"团结一致",才是形不成合力的真正原因。

  姜锋:欧洲在军事和安全政策领域无法"形成合力"

  与欧盟繁荣兴荣的时期相比,眼下的欧洲确实内外交困。安全危机是各类矛盾叠加演进的一个综合表现。

  欧洲现在还特别强调用实力来维护和平,发出强者的声音,但如果解决不了内部的团结问题,就导致欧盟是27个国家,就是27种力量。有数据显示,美国有2700多架战斗机,型号只有11种,但欧盟的成员国只有1700多架战斗机,却有19种类型,这也就意味着欧盟各国军事力量兼容问题非常的严重。

  在军事上和安全政策上,欧洲还是一个小国寡民的格局。这不是简单增加军费就能解决的问题。形不成真正的合力,欧洲在维护自身的安全方面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力量和共同有利的政策。当前的欧洲政治生态和综合力量,与其鼎盛时期相比是非常不清晰的。


图源:欧洲新闻网报道截图

  2024年,也是欧洲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

  右翼和极右翼政治力量在欧洲的影响力显著扩张。这不仅仅体现在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层面,同时也体现在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的政局变化之中。对此,姜锋认为,欧洲"内部安全"问题也将在今年的慕安会上受到关注。

  姜锋:欧洲需"深刻转变"政治与经济治理模式

  还有一个方面,欧洲的安全焦虑。很明显在继续内向蔓延。内部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这一次慕安会上也是要讨论的内容之一。

  经济发展缓慢,难民和移民问题愈演愈烈,伴生的是犯罪的案件在大幅上升。民粹主义思潮推波助澜、趁势发展,欧洲社会明显愈加分化,非传统的政治力量在不断上升。新兴的一些政治力量和党派,比方说德国的选择党,获得了对传统政治很不满意的选民的越来越多的支持,已经形成了能够影响政治生态的塑造性的力量。

  我们也注意到,在法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等很多欧洲国家,传统的大党消退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所以内部安全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受关注,引发了诸多的焦虑。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深度的改革欧洲传统的政治治理模式和经济治理模式。欧洲是否有力量面对这场深度的改革,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外媒报道截图

  今年1月,美国完成国内政府换届,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对乌克兰危机的政策立场备受关注。

  2月12日,慕安会开幕前夕,特朗普先后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讨论如何结束俄乌冲突。


图源: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截图

  另有报道指出,美国将在今年慕安会期间,公布一份关于结束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

  对此,姜锋认为,特朗普的"解决方案"如何满足各方诉求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将再次为美国的利益"埋单"。

  姜锋:美国酝酿俄乌冲突"解决方案";欧洲难逃"主动埋单"

  慕安会马上就要开了,欧洲还迫切等待着美国来出招解决俄乌冲突的问题。据说,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要在会议期间私下拿出一个方案与盟国协商。但是欧洲有专家提醒,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一方面,美国现在很难拿出什么来满足俄罗斯的诉求,而另一方面,能够制裁俄罗斯的手段都已经制裁得差不多了,没有太大的空间。除非把更多的国家牵扯进来,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仍然是很难预期的。

  目前的情况看,对俄罗斯不断加码制裁,没有出现制裁者期待出现的效果。美欧至今为止的"大棒"政策收效甚微,接下来是不是有可能尝试"胡萝卜"的政策,这一点倒是符合美国新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交易原则。

  目前的局面是美国说可以很快解决俄乌冲突,德国人或者欧洲人却是忐忑不安,他们要求美国不能牺牲乌克兰的利益。据说美国也已经答应不会牺牲乌克兰的利益,但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这么做,欧洲人还是没有把握。

  另外一个方面,俄罗斯表示美国这个表态是比较强硬的,没有实现俄罗斯的安全诉求,那凭什么来终止战争?

  所以到头来美国还是有可能要求乌克兰做出必要的、俄罗斯也可以接受的、而且又是让各方面都感觉到很体面的一个让步。

  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在这个过程当中,又要为美国的解决俄乌冲突的这个方案,自主买单了。最后买单的还是欧洲。


图源:欧洲新闻网报道截图

  此外,围绕欧洲"家门口"的另一场冲突,欧洲和美国新政府与则分歧明显。

  特朗普近期提出的所谓"清空加沙、接管加沙、拥有加沙"计划,在欧洲引发一片哗然。欧洲多国明确表态:加沙永远属于巴勒斯坦。对此,姜锋认为,在中东问题上,美欧"视角不同"。

  姜锋:中东对美国只是"战略一环",对欧洲则关乎"切身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个焦点议题。一方面,美国和欧洲都希望中东地区能够稳定,这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中东是美国全球霸权格局中的一环,它从属于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它在全球的这个视角下来布局中东。

  对于欧洲而言,中东是近邻,该地区不稳定导致的安全危机外溢会直接冲击欧洲。中东不稳,那欧洲也很难安。中东安全关乎欧洲的切身的利益,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

  另外一个方面要看到,欧洲缺乏强有力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欧洲主要是发挥一些软的作用,诸如提供外交的斡旋和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战后重建等等。

  欧洲的软作用在美国越来越使用硬的手段处理国际问题的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显得很苍白、很无力。特别是加沙正在发生着空前的人道和人权危机,这是严重违背欧洲价值观外交原则的。但因为实力不足,欧洲又不敢冒犯美国,包括对待以色列,这也是一个历史的遗留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德国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可以预见,在此次慕安会上欧洲对讨论中东问题会进行冷处理


图源: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截图

  此外,白宫易主对欧洲而言,也带来了另一个层面的"安全关切"。

  特朗普政府已经再次对欧洲发出"关税威胁",而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都表态将"坚决回应"。此外,欧美在互联网治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摩擦也在增加。对此,姜锋认为,当前美欧之间对"跨大西洋关系"的理解"差异明显"。

  姜锋:在美国眼中一切关系均可"待价而沽"

  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以交易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利益,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在特朗普看来,美国对欧的贸易有着巨额的逆差,美国又为欧洲安全付出了巨额的费用,但是欧洲还限制美国高科技企业在欧洲扩张,欧洲还大量补贴农产品等等,这些影响了美国农业的利益。欧洲还要用碳跨境机制这样的一些个措施来逼迫美国企业服从低碳政策。那这一切在特朗普看来,都让美国吃了大亏。特朗普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已经这么做了,那么这一次的话,他会做的更加的系统、更加彻底,欧洲人对此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

  这样看来的话,科技的或经贸的摩擦,会对跨大西洋关系产生比较剧烈的或深远的影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是被影响、被改变的一方。

  欧洲在宏观上应该认识到,曾经以价值观来定位欧美联盟的出发点需要改变,欧洲过去认为,美国理所应当应该承担盟主的责任和费用,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美国认为一切都要被放在价目表上来衡量,这是新的形势。微观上来看,欧洲要准备着承担更多的军费和贸易争端引发的更大的代价。这就意味着欧洲人要勒紧裤腰带了。

  当然,到目前为止,欧盟也不甘示弱。前几天欧盟峰会上,欧盟的领导人和各国的领导人发出了警告,警告美国不要开启贸易战,否则欧盟就要坚定地回应。但是欧盟毕竟实力有限,而且底气也不足。

  2024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中国专场"发表了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指出各国应寻求共赢,避免多输,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类创造更美好未来,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姜锋认为,当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面临多重危机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作用备受国际社会期待。

  姜锋:美国"自我孤立" 欧洲"有心无力" 中国"备受期待"

  这说明世界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安全问题、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非常想了解,也期待着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大国的作用。

  现在美国越来越孤立主义,即便关注别人,也最终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利益。对很多国家来讲,很多地区来讲,过去是指望着美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美国现在的战略是美国第一、美国优先,是难以指望的。

  另外一个方面,欧洲曾经也发挥过一些作用,但是欧洲内部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大,经济的力量现在也越来越弱。所以欧洲真正参与国际事务、真正参与全球的安全战略的发展,现在变得越来越弱了。

  俄罗斯也因为受到整个的西方的制裁,还有俄乌的冲突,也无力去顾及更多的全球事务。

  在这个方面的话,中国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基本的稳定向好的发展的趋势,有能力去更多为全球的发展、全球的安全做些事情。也因此在这个方面,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能够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作用非常关注。

  记者|汪一鸣 陈濛

  签审|邹浩宇

  监制|关娟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