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关于南京的讨论有很多,从前段时间宁波的崛起,到后来杭州六小龙的话题,逐渐形成了关于南京发展的深层次,广视角的全方面讨论,甚至官媒也都下场了,南京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从这次的事情可以明显看出来大家对于南京的期望非常高,大家普遍认为南京目前的发展低于预期。

但是呢在这里,我得说,大家不要着急,莫慌,问题是有,但也不要单纯的去学杭州,有些现实问题实际上并不匹配,南京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方法论,其他城市的成功路径其实并不合适南京。

散装江苏

首先南京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不完全是南京自己的问题,和江苏本身的大战略其实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江苏是散装的,本质上是因为大多数城市都在围绕上海做配套,所以越是靠近上海的城市相对就越发达,比如最明显的苏州。现实一点来说,江苏在经济层面,真正的省会其实是上海。



江苏从一开始就没有走强省会战略,所谓的增强南京首位度在落实层面其实也不算很突出。相反南京是真的在履行一个班长或者家长的角色,这些年南京高校去省内其他城市办学的例子太多了。

不可描述

南京有一个身份大家都很自豪,但也因为如此,城市内部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可描述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和新版块的发展存在冲突,其搬迁和拆除往往都十分费劲,这样的例子很多。

很多新版块的发展都被迫往后拖了好多年,有些甚至硬是被拖死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说到底这能怪南京吗?南京很冤啊。

另外南京的很多产业面向的都是基础工业范畴,是中国工业的基础,很多面向的都是高尖端领域,比如电力、雷达等,并且身份很特殊。所以有时候创新和安全摆在一起,会更加注重安全性,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考虑。

全国这么多城市,不是所有城市的定位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素的,南京有自己特殊的使命。

展现自我的意识

从G20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杭州有着非常强烈的展现自我的意识。钱塘江两岸的那些写字楼建的很高,很漂亮吗,其实真的很一般,但优秀的布局,让城市最发达的一面毫无遮挡的展现在滨江岸线上,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包括青岛,人家确实很有秀肌肉的意识。

南京太低调含蓄,花了这么多年搞的河西CBD,要么往江边靠靠,要么保证迎江面没有超高住宅楼。但现实很遗憾,南京最终的城市新窗口效果弱了很多。由于曝光量不足,导致很多人还以为南京只有新街口。

包括最近各大媒体都在将杭州成功的原因归结于政务服务,多么便捷方便,把“浙里办”吹到了天上。但我在想南京也很方便呀,在南京办事的效率也很高呀,这一点实际上南京并不比杭州差,南京在这一块的有时却没人能说。

不过我看了一下“浙里办”的网站和APP,确实有值得南京学习的地方。“浙里办”看起来似乎确实更加直观一些,而且网页采用的是自适应版式,不管窗口多大,都有比较好的排布效果,这意味着网页即使在手机上看,也是很方便的。



但江苏这边同类型的网站叫“江苏政务服务”,内容也差不多,也挺方便,但应该用的是老的框架版式。内容和排布是固定大小,不会随着窗口大小的改变而改变,意味着手机打开这个网页无法自动适配。



另外不管是“浙里办”还是“苏服办”都有app版本,浙里办的评分确实更高一些。总之在企业服务也好,个人服务也罢,南京和杭州在这方面基本上差不多,真要有区别估计也就是90分和95分的这种感觉,南京有时候也不要过度反思,还是要找到真正需要学习的地方。



运气和氛围

其实城市发展有时候需要一定的运气,我认为近现代杭州的发展有一个重要节点就是马云。本身马云十分善于演讲,而他的草根创业故事被广为传播,而因为阿里的成功,让很多最初的电商玩家收获了第一桶金,同时也促使浙江形成了完善的电商物流体系。

而这就在杭州人眼里种下了创业致富的种子,创业是可以成功的,而且很可能是巨大的成功,并且大家相信可以从头再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熏陶和影响整体的氛围就营造起来了,他的民间资本运作显然就会更活跃。其实除了杭州,莆田义乌等很多浙江城市都传递出这种活跃的创业感。并且浙江有着强烈的精神独立性,虽然靠着上海,但浙江看上海的态度和江苏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段时间天天喊杭州湾,浙江的野心或者说杭州和宁波的野心表现得相当明显。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想要学杭州,其实并不匹配,几乎无从下手。都说南京民营经济偏弱,但事实上南京也没有说刻意不给民营企业发展,其实支持力度也是不错的。

我认为或许还是缺少了草根创业者成功的案例,榜样的力量太弱,这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导致在南京大家并不相信创业成功学。



所以如果南京真的要改变这个现状,就需要一个或一群榜样。要么从资源丰富的高校发掘创新的种子,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要么在全国搜寻有潜力的初创项目,引入南京培育。而这都需要南京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如何发现好的项目,如何提供指导,如何走在时代的前列,这都需要孵化团队具备十分专业的能力。另外最近大火的哪吒2,事实上背后的制作团队就有南京原力动画的助力。很多城市崛起的背后,事实上都有南京的身影,但南京的品牌化打造确实不是太给力。

另外当下GDP这玩意儿很有意思。GDP上来了,很多缺点也就是优点了。GDP低了,就算优点也会被认为是缺点,当然GDP的这套城市评价体系实际上已经有些过时,未必能反映城市全貌,但现实就是如此。

总之南京需要创造自己的成功学,从助力国运的角度展现一套有效的南京方案,给出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围绕国产化的主题方案。至于是国企、民企还是草根创业有什么关系?成功了都好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