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双馨,是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文艺工作者的永恒追求。从事文艺事业半个多世纪,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雪健成功塑造了话剧和影视剧中的焦裕禄、杨善洲、宋江、姬昌等深入人心的经典艺术形象,斩获“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荣膺“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获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近日,2025年第03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发了对李雪健的采访。他在接受专访时说:“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就是德艺双馨。这个评价太高了,我还有距离,争取做一颗通往中国梦大道上坚硬的铺路小石子。”
以下为全文↓↓↓
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焦裕禄》《杨善洲》《水浒传》《渴望》《荆轲刺秦王》等。“改革先锋”和“最美奋斗者”等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文艺创作要涤荡心灵,驱散精神雾霾”
记者: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您将焦裕禄、杨善洲两个人物刻画得特别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不仅是对您精湛演技的称赞,更是对您品行操守的认可。对此,您有哪些感受?
李雪健:总书记的话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在座谈会现场,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听讲话,生怕漏掉一个字。我有个很深的印象,总书记是内行,他懂艺术,懂电影,听他讲话就像与亲人坐在一起说知心话、聊家常。他既是英明的领袖,又是亲切的家人。11年来,总书记的讲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指导我的创作。他讲到艺术家要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是一线演员,必须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当演员的本分。空气中有雾霾,精神上也有,文艺创作要涤荡人的心灵,驱散精神雾霾。
记者:焦裕禄、杨善洲是共产党人的楷模,您也是我们的榜样。您曾和所塑造的英模人物原型一同获评“最美奋斗者”,同时还被评为“改革先锋”、优秀表演艺术家。您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李雪健:人最重要的是自知。影视作品属于集体创作,涉及剧本创作、导演艺术、演员表演、视觉设计等方方面面,不是个人的功劳。演员只是扮演某个角色的人员,大家给你点赞,更多的是对作品的鼓励和赞扬。编剧写得好,导演拍得好,演员演得好,观众才喜欢看,反过来促使我们把作品创作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除了焦裕禄、杨善洲,您还塑造过李大钊等优秀共产党人形象。他们身上的什么品质最打动您,您认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什么样子?
李雪健: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句话是艺术创作的“核”,我们要用电影让大家把这句话看明白。杨善洲是他那句“各行各业都有职业病,共产党员的职业病就是自找苦吃”,李大钊则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身上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品质特别打动我。朱伯儒、甘祖昌等人身上,同样拥有这样的特质。朱伯儒是一名部队干部,80年代被评为“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当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受西方文化冲击,共产党员不“吃香”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本色和初心?我们创作了话剧《火热的心》,表现他从平凡到不平凡,再到平凡的人生历程。演出后,反响很好。甘祖昌是“农民将军”。他因头部受伤不能从事脑力劳动,又无法接受自己长期休养当个闲人,便再三申请回乡务农。回到农村后,他带领乡亲种树、修水库、建电站,造福十里八乡。冯石的原型是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他用一生践行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这种精神,马兰基地的科学家有,技术人员有,家属也有,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马兰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抛开名利、一心为公,努力为人民服好务、尽好责。
李雪健剧照
“希望大家记住我演的角色,忘记我这个演员”
记者:从事演艺事业过往的数十载孜孜不倦,获得无数荣誉,也从未躺在功劳簿上,尤其是近几年您克服声带和听力受损带来的不便,一直坚守在创作一线,令人感动。请问这源自什么力量的支撑?
李雪健:我十几岁从农村出来,是党和人民的培养与帮助使我走到了今天。这些年,我的付出和得到比起来,得到的太多了。我一直在思考演员的责任和作用,一直在这个职业中寻找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到现在越更加有一种紧迫感。我真担心某天演不了戏了,会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办。现在科技发展很快,我还有机会,以后可以配音,可以演配角,哪怕是跑龙套。不管角色大小,我还想多演一些,多留下一些人民喜欢的形象。
记者:作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您一直以来非常低调谦和、平易近人,在去年于厦门举办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却面有愠色,能谈谈您内心的感受吗?
李雪健:在那次电影节上,其中一项活动开始前,我和领导、专家20多人从休息室进入会场。走到一半,突然有个女孩来到我身边做向导。其他人都没有向导,就我有,我太尴尬了。我左躲右躲,躲不开,好在很快就到了会场。活动结束后,这个女孩又来了,我说:不用了,谢谢你。没走几步,她又追上来,我不高兴了。我只是一名演员,不需要额外的服务。我想谈谈我心中作品、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过去老前辈因为作品吸引了很多影迷朋友,影迷不会妨碍演员的工作和生活,彼此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比如演《英雄儿女》的刘世龙,影迷见到他,会远远地喊一声“向我开炮”;再如演《董存瑞》的张良,影迷会喊一声“为了新中国,前进!”他们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向艺术家致敬。这些年粉丝经济兴起,个别演员没有作品,只有粉丝,在社会上的影响很不好,也与我的追求不一样。我希望大家记住我演的角色,忘记我这个演员。实际上,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现在有了很多积极改变。但在执行层面不要搞形式主义,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要从自我做起,拿作品说话。
记者:从另一角度来说,演员作为公众人物,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您认为演员应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使命?
李雪健:演员这个身份,来之不易。在旧社会,演员的身份低微,被叫做“戏子”。在新社会,被称为演员、艺术家,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名称。我们要珍惜这个职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每个人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给自己设定一个追求。我现在的追求就是在通往中国梦的这条大道上,争做一颗坚硬的铺路小石子。把作品、做人、做艺联系起来,不坚硬不行。当了演员,有什么了不起的啊,能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不错了。其实演戏,任何角色都是有生命的,要抓住人物的内心。正面人物引导人,反面人物警醒人。比如,在电视剧《为了一句话》里,我演国民政府里的韩县长。耿专员提出以办新学为名义,想与县长和校长瓜分一笔公款,校长不敢拿,县长对校长说:“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耿专员不拿,你我怎么进步啊!”校长最终加入其中。这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一个人如果不敢坚持原则,一味地随波逐流,就可能会同流合污。演员把反面人物演活,也会引发思考和启迪,促使演员自身和观众在为人处世上做得更好。
“反腐败就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蹚出的一条血路”
记者:能否回忆一下您入党时的情景,您认为如何做到“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
李雪健:1973年,我参军到了云南山沟里二炮的一个基地。半年做工程兵,跟战友打山洞、挖坑道;半年在业余宣传队当演员,排小节目。1975年3月8日,我光荣地入了党,最先发电报告诉了我的父母,他们都是党员,只回了我3个字:好好干。入党5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从你宣誓那一刻起,就要牢记并践行入党誓词中的每一句话,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党的宗旨连接起来。把这80个字时刻铭记于心,思想和行动就不至于走偏。
记者:您曾拍摄廉政公益广告,也参演过反腐题材影视剧,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工作,您有哪些切身体会?
李雪健:1997年,我在电视剧《抉择》中演高市长,说的就是他如何与腐败分子作斗争。10年后,我在反腐题材电视剧《高纬度战栗》中演警察,破案破不下去,提前退休去做卧底。反腐真难,我演了才深有体会。近些年来,反腐力度很大,《反腐 为了人民》《狂飙》等反腐专题片、影视剧的影响也很大。老百姓逐渐认识到反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与从上到下所有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密不可分。反腐败就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蹚出的一条血路。老百姓害怕、不敢惹的人,纪委的人敢惹,胜利绝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是面临很大压力和阻力的。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反响就能看出老百姓对这项工作的拥护与认可。这是我作为演员的亲身体会。
记者:作为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请谈谈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与期待?
李雪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党员干部要跟上党中央的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调整的只是政策策略、战略战术。想做官就要有自知之明,权力是人民给的,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考验,对溜须拍马甚至把钱放在烟盒里、茶叶袋里拉你下水的人时刻保持警惕。我们的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承下来,追求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些文化中包括仁义、宽容、礼让、友善等,也包括我们的反腐。纪检监察机关讲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腐败绝不手软的同时也关心关爱干部。我希望加强这方面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宣传,让党员干部和老百姓更好地了解、理解纪委的工作。
(原标题:李雪健 做一颗通往中国梦大道上坚硬的铺路小石子)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2025年第03期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