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文 2月11日,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宣布,即日起取消所有 WTT 大满贯赛事的强制参赛要求。在这一新规遽然出台又迅速终结之后,WTT董事会主席刘国梁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球员们的反馈非常宝贵。
熟知近一段乒坛风云的人都知道,WTT的最新表态标志着,一批明星球员以退出世界排名为博弈方式的抗争起到了作用,弥漫在世界乒坛上空的阴云已经消散。
2024年12月,WTT颁布新规,严管退赛行为。选手不得参加已退出、取消或弃权的同一周举行的任何乒乓球赛事、俱乐部比赛或表演赛。违规者将面临最高5000美元的罚款。如果资格赛选手已经进入资格赛或获得资格赛外卡,但未能参赛,除上述罚款外还将额外被处以250美元罚款。
强制运动员参赛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明星球员的出勤率,以保证赛事的精彩程度和影响力,这很容易理解。少了大腕的参赛,球迷不会买账。但“一刀切”式的“不参赛就罚款”,强调的是以赛事为中心、球员绝对服从,这与WTT一直宣扬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并不一致。
特别是,这一规定严格了因伤退赛管理:在比赛中途因伤退赛的球员,若未经现场WTT理疗师或赛事医生进行医疗检查,或未能在现场或规定时间内提交WTT医疗退出表格/医疗证明,也将被视为违规,罚款金额为2500美元。这一规定使因伤退赛程序复杂化,因过度防止“诈伤”而表现出对运动员的不够信任。此外,也忽视了运动员需要时间调节身体状况的合理需求。
此后,多名明星球员做出“反制”:樊振东和陈梦两位奥运冠军率先宣布退出WTT世界排名,马龙和新加坡运动员王歆茹等也相继退出世界排名。
樊振东直言不讳地表示,对于不参赛就罚款的新规,个人实在无力承受,但依然尊重国际组织,所以只能选择退出世界排名。陈梦则表示,因身体目前还无法负荷每一次高强度赛事,出于对国际组织的尊重,最终选择退出世界排名。
面对“退出”潮,刘国梁回应称,他将推动WTT修改有关规则,以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国际乒联在1月2日举行的执委会会议上,批准成立特别工作组,负责收集运动员的反馈意见,并审查现有规定。明星球员的不平则鸣,最终让WTT收回了成命。乒乓球运动的一场内耗得到了及时化解。这是求同存异、合力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和谐发展的基础。
朝令夕改当然不好,但规则制定者认识到误区和偏见,及时掉头,重回正轨,比迷途不返要好得多。今后WTT 赛事可能继续出现“头部球员”的身影,吸引更多球迷观赛,球员可以借助商业赛事得到更多实战机会和商业利益,并且不用担心“强制参赛”这一紧箍咒的存在。这让球员和赛事的“结合”更为科学合理,也让“球员为中心”的理念压过“赛事中心论”,回归乒坛。
此事件的教训显而易见。WTT和球员重归于好的背面,双方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WTT遭到“逼宫”,处境难堪;球员备受新规压抑,退出排名者更是直接面临诸多比赛参赛资格的丢失——甚至有人担心樊振东等球员会不会就此退役。世界乒乓球运动萌生过裂痕,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国际乒联创立的专门运营机构,WTT肩负着推动乒乓球运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重任。可以说,乒乓球运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越高,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和市场价值就越突出。在此基础上,乒乓球运动快速普及,成长为拥有巨大号召力的世界性运动,就有了更大希望。
但完成重任的难度不小。WTT旗下的比赛均为商业比赛,和世界杯这样的世界大赛相比,缺乏影响力和权威性,吸引明星球员“满勤”参赛不易。前述新规的出台,背后就有这样的难言之隐。
这一事件催人深思,当乒乓球运动的国际组织在推动赛事商业化的过程中,出现杂音和乱象时,如何遏制事态、如何阻止负面影响的蔓延?今后如何吸取此事件教训,平衡好商业赛事和球员利益的关系,防止走偏?
增加球员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是重中之重。前述收集运动员反馈意见机制的成功运转给出了有益的启示:乒乓球运动的实质是人的运动,以人为本、尊重运动员的意愿,多协商、多合作,方能及时化解矛盾和隐患。
如今,乒乓球运动参赛国家增多、世界大赛参赛球员也多元化,但也存在一些国家乒乓球运动后继乏人、发展局面并不平衡的问题。世界乒乓球运动需要营造合作共赢的氛围,绝不能各行其是、一盘散沙。规则“倒逼”球员退出世界排名,这种两败俱伤的事再也不该发生。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