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引领下,锚定“文旅文创成支柱”目标,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项目支撑、跨界融合”,全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熠熠生辉,河南文旅市场迎来较大增长。2024年河南省接待游客达10.65亿人次,旅游收入实现10304.13亿元。
0 1
政策引领,协同发力促融合
2024年,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成效显著。河南省委、省政府首次以申办制在郑州举办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建设旅游强省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对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再次部署、加大推进力度,将33项重点工作细化并纳入全省督办平台,确保落地生根。各地积极响应,开封、安阳等地纷纷召开全市旅游或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把文旅文创工作置于突出位置,出台政策、推进项目、狠抓落实,全省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火热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多部门协同作战,推出一系列涵盖多领域的“政策包”。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上,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文旅消费季等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入境游便利化水平,简化签证手续、优化通关流程;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专项贷款、降低融资门槛;解决旅游民宿用地难题,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文旅消费产品。
02
多元创新,全面开花展魅力
在艺术创作领域,河南佳作频出,彰显深厚文化底蕴。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京剧《突围》、话剧《老家》荣获国家优秀剧目奖,“春风有信——1980年代河南版画研究展”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杂技《追光者——吊环》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不仅如此,河南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创多部剧目,27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立项资助。河南省艺术发展基金会成立,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开启央地联合培养艺术人才新路径。豫剧演员金不换获“新时代中国戏剧(丑行)领军人才”称号,李树建创新开启豫剧沉浸式演出模式。2024年“舞台艺术送基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惠民演出近4万场,第十六届戏剧展演等活动的举办,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公共服务方面,河南参加文化和旅游部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并斩获4个奖项,“文化筑梦·绽放中原” 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河南传习所挂牌。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82个,公布100个典型案例,市民夜校丰富市民生活。“文化豫约” 平台助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注册用户达480万人。“咱村有戏”等戏曲文化活动及“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豫出彩·一起来”品牌深入人心。
在遗产保护工作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取得突破,多个遗址项目入选重要考古成果。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洛阳)建设加快,全国文物普查稳步推进,世界古都论坛成功举办,万里茶道河南段申遗有序进行。非遗保护数字化成果突出,河南非遗美学馆开放,“河南非遗数字人”推出,多个非遗数字化项目研发,“二十四节气·行走茶会”获奖,467家非遗工坊带动5.7万人就业。
产品业态不断创意创新。太昊伏羲陵、宝泉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银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步伐加快。8个文旅项目获国家超长期国债补助资金2.26亿元。研学旅游规范发展,文旅新业态蓬勃兴起。文博场馆数字化改造推进,“一机游河南”平台运营,14家省级文创试点成果初显,“华服来潮”等3个系列入选2025年“新春有礼·一起过节”中国文创海外推广名录。
03
品牌赋能,宣传推广扩影响
2024年,“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成为河南文旅的闪亮名片。品牌标识正式发布,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成功举办,提升品牌知名度。“与辉同行·河南行” 等创意推广活动,以及殷墟甲骨文宣传活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旅新地标。
河南积极实施“引客入豫”行动,走进山东、浙江等地举办主题推广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同时坚持“文化走出去、游客请进来”,赴10个国家的18个重点客源地开展“欢乐春节·感知中原”等系列活动,举办“万名澳洲游客游河南”专项活动,传播河南文化。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表示,未来,河南文旅要突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根主线,重点把握好“融”“创”两个关键词,从资源端、内容端、阵地端、推广端系统发力,把河南文旅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在全省稳增长、拼经济大局中更有作为,交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答卷。(记者 张莹莹)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璐